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牵牛花袅袅晨歌带露吹(图)
 
章华路
 
牵牛花。

【人民报消息】小时候,喜欢在晨光里去采那开满路边的各色野生牵牛花,层迭倒穿在一种草茎上,好似彩色的小长灯笼。后来,记住南宋词人蒋捷,便是因他的《贺新郎.秋晓》:「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日渐寒冷的清晨里,经常能见到的花,可能就是牵牛花了。且不说人家的墙头、篱架和阳台,或湿地中的芦苇,便是拆迁工地脏乱的砖瓦石堆,草色萎黄的干旱坡地,古老破旧的屋顶……一些以为不会有花的地方,也常能看到一串串作藤生花的牵牛花,使许多本已有些不堪的所在,多了一种别具情趣的韵致。 所见到的牵牛花颜色非常多,早已不是「青花」一种。紫蓝、深蓝、淡蓝、浅粉、玫红、枣红、藕荷、玉白、「三色」……有些还镶嵌着白色的花边。还有一种竟然是极美的淡红,重瓣,带着若有若无的白边,很少见,被视为珍品。其花籽深黄,而不是大多数牵牛花籽的黑色。因不知其名,就学李时珍将牵牛花籽按颜色深浅称为黑白丑的方法,叫她「白丑」。 在古籍中,牵牛花最初便是以花籽入书,见于约1,800年前汉朝末年成书的《名医别录》,那是一部秦汉医家陆续汇集起来的3卷本药学著作。 牵牛花以花入诗入文多见于宋朝。诸多宋朝诗人都有以牵牛花为题的诗作,佳句可圈可点。因古代传说中牵牛花对应牵牛星,牵牛花诗别有一种仙家的神秘之美。如,秦观的「仙衣染得天边碧」,林逋山的「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深秋结此花」……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其《峨眉山行记》中,以三种花形容奇美绝伦的「娑罗树」花,三种花中,就有牵牛花。 国剧与国画,都是中国的珍贵国粹。民国期间,国剧大师梅兰芳、国画名家齐白石,都对牵牛花情有独钟,牵牛花凝聚了两位著名艺术家的因缘情谊。 在中国画里,牵牛花已是花鸟画的一个常见题材。齐白石便擅画牵牛花,他的「红花墨叶」画法,以洋红蘸胭脂画花,浓淡湿墨画叶,干墨焦墨勾勒藤蔓,别有创意,自成一家。而他画牵牛花,缘起于民国九年秋牵牛花开时节,在梅家与梅兰芳的初次相识,梅家的牵牛花,有「百来种样式」,或娇艳夺目,或淡素清雅,许多花竟大如碗口。他一见倾心,感叹「真是见所未见」。 牵牛花看上去挺像是吹奏乐器喇叭,漏斗状的花冠有如喇叭口而宛若丝绢,微长的花管有如喇叭管且莹洁如玉,故而亦称「喇叭花」。她们一般只在早晨日出之前开放,在日本有「朝颜」之称。太阳出来后,牵牛花会渐渐谢去。倘若天气多云或阴,见不到太阳时,花则一直坚持开到中午,甚至下午。 于是想,如果这些美丽精致的小喇叭在吹着人们难以听见的神秘乐章,那极可能是一首唤醒太阳的晨歌。 宋人姜夔的《咏牵牛》,有「满身秋露立多时」的诗句。这些小小的喇叭,确常缀满晶莹的晨露。或许她们在唤醒太阳之前,先要苦苦地唤醒自己,而这露珠,其实是从心中沁出的清泪,所以才彷佛洗过一般清丽无比。 听说,佛家彻悟的境界,即是如人觉醒、如日开朗。这样吹奏出来的晨歌,一定是清音袅袅,宛转萦回,一如牵牛花纤长旋绕的柔藤。 梅家那独特的牵牛花,今天已无缘见到,据说是特地抑制了缠绕芽的生长而没有藤的,理由是牵牛爬藤会花开甚小,色泽单调。 不过总以为,即使果真如此,牵牛花开得再大、色彩再丰富,如果没有了藤,她的美也会减色许多。不会再因藤的缠结曲伸而显出花的疏密有致,也不会再有那种难得的飘逸飞动之感。 敦煌的飞天,并没有云彩衬托,却依然像是在天上飘飞,是因为她们有飘然飞动的长带,牵牛花的藤,不正像是这样的长飘带么?△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9/11/18/7001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