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爲什麼在自己的祖國我們只能暫住?
 
【人民報消息】中國的歷史往往讓人不堪回首。

  93年前(1918年10月),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從湖南到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時,沒有聽說他辦過什麼「暫住證」之類東西。

  因爲當時的中國公民擁有遷徙的自由。想在一個地方居住多久那是一個公民的權利,是他的私事,政府無權過問。

  可是今天,一個湖南韶山的農民,如果到北京謀生,他的當務之急就是把暫住證辦下來。

  暫住證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的尊嚴所繫,是他的自由所依。沒有暫住證,他在自己的祖國就成了野鬼遊魂。

  因爲1958年,也就是在那個連毛澤東都自稱記不得憲法規定了些什麼的歲月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於是1954年憲法規定的居住和遷徙自由就被一筆勾銷。

  從此,一個農民如果離開自己的家鄉,在戶口所在地市、縣範圍以外的城市暫住三日以上,就必須申報暫住登記。但是一個城市居民到農村去卻不用辦理暫住登記(因爲當時用不着防止城市居民到農村去要飯找工作!)。

  按照戶口條例的規定,如果農民因私事離開常住地外出,居住時間超過三個月的,應當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延長時間或者辦理遷移手續;既無理由延長時間又無遷移條件的,應當返回常住地。

  那麼,什麼是延長時間的理由呢?是由誰來決定某個理由是不是法律所要求的「理由」呢?由戶口登記機關來決定!

  這就是國內護照制度,到期了就得趕緊續簽,如果審查通不過,你不自動離開,那就是非法居留,如果你根本沒有辦理就十天半個月地呆了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你就是一個偷渡者。警察都會因此將你拘押,送到收容遣送站,然後驅逐出境。

  所謂的常住暫住,其實並不是依據事實本身來判斷,而是根據法律的規定,是一種對公民人身的強制,就是你不想「常住」也必須是「常住」,你不願是「暫住」也只能是「暫住」。所謂暫住常住,跟一個公民實際居住的時間和公民個人的意願沒有關係。即使你在北京連續住了五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如果沒有北京戶口,你只能叫「暫住」而不是「常住」!這使我們領教了什麼叫法律的權威:法律能夠讓事實遷就自己,而不是實事求是。與南非當年的黑人家園制度可謂是不約而同:無論黑人已經在「白人地區」生活了多少代,只有「黑人家園」才是他們「永久的家」!

  細細一想,這「暫住」兩字時刻在提醒那些是身在異鄉爲異客,一個從小就會念「我愛祖國」的中國公民,在自己的國家也只能「暫住」,你只是這個國家的過客!這和一箇中國人到了異國他鄉又有什麼不同呢?一個公民在自己的國家居然要辦「暫住證」,博學的人們,請告訴我,在世界上是不是獨一無二的法律奇聞?

  「暫」是什麼意思?《新華詞典》的解釋是暫時、短時間。顧名思義,「暫住證」也就是暫時、短時間居住在某個地方的證明。那麼,一年叫暫住,還是兩年叫暫住?是誰給了某個政府部門有權力決定一個公民在自己的國家只能居住多長時間或者不能居住多長時間呢?難道「暫住證」本身不就意味着一箇中國公民沒有權利選擇在北京或者上海生活一輩子?如果只有農村戶口的他或她,找了一個城市戶口的妻子或者丈夫,難道他們就只能一輩子「暫住」在一起?!難道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婚姻自由?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可笑的黑色法律幽默麼?

  爲什麼會這樣讓人哭笑不得呢?因爲戶籍管制的原因。人成了戶籍的附屬物。除了你戶籍所在地,你今生今世就在可愛的祖國其他地方都只能「暫住」。要這種維持對農民隔離,就需要不受制約的權力和它製造的形形色色的強制與暴力。

  要是沒有暫住證,農民就成了城市裏的野狗!他將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在工廠工作是非法的、在街頭叫賣是非法的……如果僱主剋扣談好了的工資,或者任意延長工作時間,也哭天不應叫地無門,因爲他和僱主之間的勞動關係不受法律保護……如果誰想挑戰暫住證制度,那麼警察就可以「依法」一天也不讓他住!這和買路錢保護費又有什麼不同呢?

  比如,在昆明市,按照《昆明市流動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暫住證》是流動人口在本市臨時居住的合法證明,未取得《暫住證》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其出租房屋或者提供就業、生產經營場所;勞動行政管理部門不予核發《外來人員就業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辦理營業執照。」在瀋陽市,如果不按規定申領《暫住證》就會被收容遣送。

  你本來就是去找份工作做點買賣謀生,能不趕緊辦?如果現在流動人口爲8000萬至1個億,申領暫住證的大約有4000萬人左右,以每個暫住證100元計,公安部門每年就至少可以收40個億!

  可是公安部門在數着花花綠綠的鈔票時,可曾想過留在上面的血汗背後的辛酸和痛苦?那些進城農民一年的收入也就可能三四百塊錢,甚至更少,當他們來到北京來到上海來到中國的任何一個的城市,一分錢沒有掙,卻必須先繳納各種證件的費用。比如在北京市僅僅辦一個暫住證就得180塊錢,這可能就是那個農民半年的生活費啊!如果他要遵紀守法,就意味着將遭到一次徹底的合法的洗劫。他們來到陌生的城市,沒有誰會讓他們養尊處優,他們必須用自己的血汗餬口,他們會依法納稅,履行一個公民的義務,可是如果他們身無分文,爲什麼還要在工作都沒有找到的情形下,先交幾百塊?不對他們錦上添花到也罷了,爲什麼還要雪上加霜啊?!

  也許你覺得我說的話是危言聳聽。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組來自政府的權威數據:我國1993年制定《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時,確定了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標準爲,新列入的縣人均年純收入低於400元,「七五」期間已列入國家級貧困縣的只要人均年純收入不超過700元就仍舊保留資格。

  我不知道,如果一個新疆或者西藏貧困山區的農民來到北京或者昆明,花掉幾百塊錢的路費,初來乍到卻不能不先把暫住證辦了,否則就不能租房,如果沒有房子住露宿街頭又是違法,僅僅憑這一條就可以被收容並遣送回原籍,非但工沒有打成,連手裏可憐巴巴的那點血汗錢也打了水漂!除非你認爲進到收容遣送站裏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和體驗,否則他們只能滿懷屈辱和痛苦地被驅逐回家鄉,而且還要交一筆對他們來說是不菲的收容遣送費……他們又有多少錢可以來回折騰?!他們又有多少自由和尊嚴可以來回被踐踏?

  人心都是肉長的。法律規章的制定者們,爲什麼你們就不能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是你們懷裏揣着省吃儉用,甚至是東借西湊的幾百塊血汗錢,來到陌生的城市希望找一份養家活口的工作時,你們希望什麼樣的法律在等待自己?!

  我知道,南非當年的通行證法就規定,黑人必須持有通行證才能找到工作,如果檢查時拿不出通行證,那就意味着罰款或者坐牢。面對這種情形,我們的學者、我們的官員都會好不猶豫地說,這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

  那麼收容遣送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印度尼西亞直到1998年才廢除的「原住民」(pribumi)和「非原住民」(non-pribumi)的稱呼,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那意味着對中國移民的隔離和歧視。

  可是,我們想過沒有,當中國的城市把中國公民分爲本地人和「外來人口」時,又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農民作爲中國公民,他們選擇自己的居住地、工作地和工作的自由遭到了否定。既然只能「暫住」,那麼他們就沒有選擇常住的自由和權利。而且城市在統計國民生產總值不拒絕他們血汗的結晶,但是在計算人均GDP時,他們連阿拉伯數字都不是!

  既然只能暫住,他們就隨時可能遭到「清理」而被驅逐出城。在全國許多城市都設置這類的歧視性政策時,農民做爲一箇中國公民,就可能在自己的祖國就像垃圾一樣被清理來清理去!這意味着沒有流放之名的流放,因爲他們只能蟄居於自己不願生活的地方,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擔,而不能去尋求希望之光。有學問的人們,常常說中國的農民安土重遷,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在這樣的法律環境中,他們能不安土重遷?!

  這一切早該結束了!應該徹底廢除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而不是搞戶籍改革「雙軌制」,人爲地製造一個戶口市場,在種種冠冕堂皇的藉口下玩權能生財的把戲,使把持戶口管理的部門能夠肥水長流,不斷尋租索貢!因爲,如果賣一億人次的戶口,哪怕以一個戶口四千元計,也是四千個億啊!

  雖然我們現行的法律沒有規定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但是1998年10月5日,我國政府簽署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二條規定「合法處在一國領土內的每一個人在該領土內有權享受遷徒自由和選擇住所的自由」。只有不懷好意的人才會認爲,我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只是爲了做給國際社會看的,而不是真誠地希望中國每一個公民都能夠自由、幸福和有尊嚴地生活。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8/25/1534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