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中關係不容樂觀
 
【人民報消息】美國之音July 30, 2001 (田野報導):鮑威爾國務卿在結束對北京的一天訪問之後表示,美國將開始發展同中國的建設性關係,他同時宣佈,雙方同意就人權、武器擴散等問題展開積極對話,並尋求重建4月兩國軍機相撞後中斷了的軍事接觸。然而,儘管鮑威爾對兩國關係未來的發展前景感到樂觀,美國國內卻有不少分析認爲,美中之間長期以來存在的各種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的人權記錄,在東南沿海的軍事集結,以及向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出售導彈技術等問題。而中國關切的則是美國擬議中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售臺武器問題。

遏制派最終將佔上風

除此之外,華盛頓和北京的政治現實也是在分析兩國關係走向的時候必須考慮的因素。在美國政府內,有主張同中國保持接觸的,也有主張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的.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認爲,接觸派在布什政府內是少數,遏制派最終將佔上風。而明年中共領導層的人事變動很可能有利於主張對美國採取強硬態度的人。

華盛頓尼克松中心研究員馮政平分析說,美國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一直存在強硬派和溫和派,但是對一位新總統來說,首要任務是處理好國內問題,其次才是對外關係。因此,大約要兩年的時間才能看清布什政府對華政策走向。馮政平說:「現在還不清楚,兩邊都要布什總統聽他們的看法,我相信到2002年、快到2003年的時候,會很清楚地看到布什總統的中國政策。現在還不清楚,因爲大家都在調整。」

不要受名詞限制

對所謂美中關係解凍、趨暖的說法,弗萊徹法律和外交學院的華安瀾教授表示不以爲然。華安瀾說:「我不認爲應當以目前的氣氛來衡量兩國關係,我也不認爲美中關係自4月以來有什麼根本性變化。過份看重某一個時刻的某一種氣氛恐怕是會犯錯誤的,比較明智的是用長遠的眼光,看長期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人們在談論美中關係的時候,總是試圖以一種名稱來形容這種關係,從克林頓政府的「戰略夥伴」,到布什政府的「戰略競爭者」,而鮑威爾國務卿週末在北京訪問期間,似乎刻意迴避布什政府官員提了好幾個月的「戰略競爭者」這種說法,強調美國和中國是朋友。馮政平認爲,不宜把美中關係限制在這樣一個盒子裏來分析。馮政平說:「現在中國變化很大, 如果我們一定要有個限制,有個盒子,不管是戰略什麼什麼,這種看法就很狹窄了,沒有這種label最好,應該看其自然發展。」

華安瀾教授指出,當人們使用這些名稱的時候,實際上反應的是我們希望或者擔心出現的情況。華安瀾說:「當我們說戰略夥伴或戰略競爭者的時候,這反應的並不是現實,而是我們希望看到什麼或者擔心看到什麼。」華安瀾補充說:「人與人之可以成爲朋友,國家領導人之間可以建立友好關係,但這種友誼不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在國際關係中使用這種概念是非常危險的,會讓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過,正如不少分析所指出的,鮑威爾這次中國之行至少使兩國有可能在布什總統10月訪華前開始有建設性的工作。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7/31/1476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