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美中关系不容乐观
 
【人民报消息】美国之音July 30, 2001 (田野报导):鲍威尔国务卿在结束对北京的一天访问之后表示,美国将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建设性关系,他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就人权、武器扩散等问题展开积极对话,并寻求重建4月两国军机相撞后中断了的军事接触。然而,尽管鲍威尔对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美国国内却有不少分析认为,美中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人权记录,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集结,以及向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家出售导弹技术等问题。而中国关切的则是美国拟议中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售台武器问题。

遏制派最终将占上风

除此之外,华盛顿和北京的政治现实也是在分析两国关系走向的时候必须考虑的因素。在美国政府内,有主张同中国保持接触的,也有主张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的.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认为,接触派在布什政府内是少数,遏制派最终将占上风。而明年中共领导层的人事变动很可能有利于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的人。

华盛顿尼克松中心研究员冯政平分析说,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存在强硬派和温和派,但是对一位新总统来说,首要任务是处理好国内问题,其次才是对外关系。因此,大约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看清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走向。冯政平说:“现在还不清楚,两边都要布什总统听他们的看法,我相信到2002年、快到2003年的时候,会很清楚地看到布什总统的中国政策。现在还不清楚,因为大家都在调整。”

不要受名词限制

对所谓美中关系解冻、趋暖的说法,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的华安澜教授表示不以为然。华安澜说:“我不认为应当以目前的气氛来衡量两国关系,我也不认为美中关系自4月以来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过份看重某一个时刻的某一种气氛恐怕是会犯错误的,比较明智的是用长远的眼光,看长期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人们在谈论美中关系的时候,总是试图以一种名称来形容这种关系,从克林顿政府的“战略伙伴”,到布什政府的“战略竞争者”,而鲍威尔国务卿周末在北京访问期间,似乎刻意回避布什政府官员提了好几个月的“战略竞争者”这种说法,强调美国和中国是朋友。冯政平认为,不宜把美中关系限制在这样一个盒子里来分析。冯政平说:“现在中国变化很大, 如果我们一定要有个限制,有个盒子,不管是战略什么什么,这种看法就很狭窄了,没有这种label最好,应该看其自然发展。”

华安澜教授指出,当人们使用这些名称的时候,实际上反应的是我们希望或者担心出现的情况。华安澜说:“当我们说战略伙伴或战略竞争者的时候,这反应的并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或者担心看到什么。”华安澜补充说:“人与人之可以成为朋友,国家领导人之间可以建立友好关系,但这种友谊不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在国际关系中使用这种概念是非常危险的,会让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正如不少分析所指出的,鲍威尔这次中国之行至少使两国有可能在布什总统10月访华前开始有建设性的工作。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7/31/14764.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