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今非昔比的香港(二):為何香港餐飲業會衰落?(圖)
 
資料圖:香港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今年農曆新年後市道每況愈下,餐飲零售業出現倒閉潮。(美國之音/湯惠芸)
【人民報消息】近年來,香港餐飲業的不振和消費降級現象引起輿論關注。自由亞洲電臺日前推出的香港民生系列報導第一篇中,展示了多位受訪香港市民對這一現象的直觀感受。那麼,這一現象為什麼會在香港發生呢? 從業者眼中的香港餐飲業:通脹與政府政策的影響 來自港島南區的港人比姆(Beam)有多年從事餐飲行業的經歷。他算了一筆賬,談到了餐廳運作所需支出的情況,表示現在做餐廳與以前不同:「以前租金和工資三成、食材三成,有三分之一是收益,做一塊生意能賺三毛錢。現在你很難做一塊錢生意賺三毛錢,可能一毛錢甚至更少。因為加價不能加太多。」 目前定居在美國加州灣區的比姆認為,目前餐飲業的不振,與全球經濟的大環境有關:「做餐飲業競爭是很大的,就算大灣區開放之前競爭也是很大的,滿街都是餐廳。為了生存,你的競爭能力一定要很強,出品和價錢很重要。出品好,價錢也上漲,加上通脹,別說香港了,美國也有這樣的情況,讓很多人不捨得出去吃,因為太貴。」 比姆也表示,在香港,餐飲業的不振和消費降級狀況,影響的主要是中下階層的人:「始終都花得起錢的那幫人,在香港消費還是會去高級的地方吃飯。有的高級餐廳、富豪餐廳也做得不好,但有的很出名的還是做得很好。因為到了那個價位,那些完全吃得起的人就不會尋求更經濟的飯菜。吃慣的人還是吃那些東西,消費得起,不會有影響。」 香港政府統計局在今年三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月底的三個月,「與先前三個月比較,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3.2%,而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下跌3.0%。」多家媒體報導了近期香港餐飲業不振的情況。據中國媒體證券時報網在今年3月的報導,有「香港餐飲零售業界人士表示,香港零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另一位居住在加州灣區的旅美港人布魯斯(Bruce),在灣區經營著餐車生意,出售香港的特色街頭食物。他表示,目前他在美國的生意還是很不錯的,很受加州灣區的港人歡迎:「我們(的生意)都OK的。我們之前做過車仔面,大家當成一種懷舊。做一些沙嗲牛肉、五香肉丁,人們都很踴躍(地來買)。」 他認為,目前香港餐飲業不振的原因,一是因為經濟差,二是因為很多人北上大陸消費:「如果你不介意食物的質量的話,我覺得北上消費會便宜很多。還有,香港政府對餐飲業的政策,比如沒有多少資助,還有用環保的名義推用紙刀、紙叉,令到很多人都很反感。」 近日,香港當局推出了即棄所料餐具及其它塑料產品的管制計畫,其首階段已在今年4月22日實施,禁止餐飲場所提供九類即棄塑料餐具,之後的第二階段會全面落實所有管制,包括大快活、譚仔、大家樂、麥當勞、美心在內的多家連鎖餐飲品牌都響應了這一政策。然而,這一政策在市民中卻引起了不少反對。在香港網路社區連登論壇(LIHKG),許多網友對此加以抨擊,認為好像在「吃紙皮」。 布魯斯表示,相比起來,在美國做餐飲比在香港做餐飲受到的政府限制更少,更容易取得牌照。他說:「(香港)政府又說希望搞好經濟,但樣樣東西都為難我們,效果就做得不是那麼好了。」 北上消費是否是餐飲業不振的主要原因? 布魯斯提到的港人北上消費,目前也是一個輿論中熱議的話題。日前,港人過關北上前往大陸,尋求更廉價的餐飲服務、消費娛樂的現象也引來了不少關注。根據香港入境處公布的數據,今年截止到3月16日年,入境深圳的香港遊客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次。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在今年4月1日接受香港電臺採訪時表示,在復活節長假期間,出境人潮對香港餐飲業影響很大,令香港餐飲業的生意與去年復活節相比減少了三成。 港島居民戴維(David)認為,香港餐飲業低迷的真正原因並非「北上消費」。他說:「現在香港經濟低迷的真正原因是講不了的。香港為什麼沒日本遊客,沒外國遊客。因為他們怕國安法,覺得香港不再有趣了。」 戴維表示,他自己並不北上消費,對大陸食品安全有顧慮的港人也一直不會北上消費,北上消費對新移民和低收入群體更有吸引力,而目前輿論對北上消費帶來的影響有過度強調的情況。戴維認為,這種過度強調與中港矛盾有關:「大陸人喜歡踩香港人,香港人喜歡踩大陸人,這是很長時間的事了。既然現在這麼說,大陸就乘機拿出這個光彩,為自己面上貼金,實際上這件事不是這麼簡單。」 他分析認為,一些香港人將餐飲業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港人北上消費,實際上想表達的是另外的東西:「在香港,政治上有另一批人,很不幸地,什麼都喜歡賴大陸,說最差的都是中國的,不能說真正的原因,只能說最差的都是中國但不會犯法的原因。如果我說最差的都是共產黨,搞得香港人沒飯吃,這個會犯法的。」 出於安全考慮,戴維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不願被錄音。他說:「你明白我為什麼說這些不想被你錄音。」 旅美香港時事評論人程翔認為,香港餐飲業乃至經濟低迷背後的更重要原因,實際上與政治環境有關:「我覺得香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政治鎮壓。比如說,對很多書店,很多表演團體,都力求用盡一切辦法,使他們沒有辦法正常運作,整個執政力量、維護治安的力量,都用在政治鎮壓方面。」 他表示,香港的經濟正遭受著政治鎮壓的影響:「現在基本法二十三條通過以後,政府部門都要以危害國家安全為工作的中心。這樣一來,每個政府部門,稅務局也好,海關也好,都要把好多力量用於鎮壓他們所謂的黃店、黃色經濟圈機構,這是一個大趨勢。」 在反送中運動開始之後,香港人將商鋪根據政治態度進行了劃分,將支持反送中運動的店舖稱為「黃店」。許多參與、支持抗爭的人士會專門前往「黃店」進行消費,由「黃店」構成的經濟圈,就被稱為「黃色經濟圈」。近年來,「黃店」遭當局施壓、騷擾,在壓力下倒閉的現象也引來了廣泛關注,並得到多家媒體報導。 程翔表示,一種說法是認為香港消費之所以不振,是因為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正大量移民。但他認為,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移民潮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原來香港的政治功能都已經給毀掉了。原來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視自由的地方,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表達的自由,現在這種種自由都剝奪掉了,那麼習慣了香港自由的人,特別是中產階級的人,有能力的都要離開。」 受訪市民:政治高壓下外出聚餐無法暢所欲言 不止一位受訪市民談到了政治環境對香港餐飲業造成的衝擊。近年來時而往返於香港與美國,在九龍和港島都有居住經歷的小英(化名)告訴記者,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下,人們更不願意在外面的餐廳聚餐了:「比如很久沒見的朋友,以前無話不說,現在出來吃東西都很小心,不會亂說話,因為國安法之後,免得被人誤解,講政治,唯有不說,好像頭頂有陰影。我去年回去試過,和朋友吃飯會周圍看下,有沒有攝像頭、在哪裡,哪怕說都會很隱晦。」 她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寧願在家裡聚會:「不是說一定不出來吃飯,但是出來吃飯聊天的氣氛好像被影響了,沒這麼舒服開心。如果家大點,去家裡算了。我今年要回香港,有朋友說不如在家吃飯,我說好啊,覺得在家吃飯好點,不用遷就。」 她談到了在香港政治高壓下,人們對去餐廳消費的恐懼心理:「如果你去一些酒店吃午飯、喝下午茶,更加沒法聊,知道有攝像頭照著。(餐廳)明顯變得人流少了,可能是有那種陰影,好像沒這麼暢所欲言,感覺沒了、差了。」△(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5/23/8296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