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迎萬國來朝 中國曾為「禮儀之邦」(圖)
 
周慧心
 
清乾隆《萬國來朝圖》局部,前為太和門,後為太和殿。(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人民報消息】中國是唯一連續傳承五千年文明的古國。由於道德文化根基深厚,悠悠青史閃耀著中華道德之光,中華民族依靠道德的力量,曾經擁有舉世矚目的文明與輝煌。 有「禮」方有尊重 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為古代文人必讀之書。 古人認為,人的慾望導致了人在名利情的誘惑下會產生好惡之心,如果人不能學會節制自己,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放縱自己,就會「滅天理而窮人慾」,最終就是「大亂之道」。所以周公制禮目的是要節制人心。 網路作家鴻明的博文《從「禮儀之邦」到「中國人素質差」》說道,人與人之間由於天生和後天的各種原因,存在著觀念和習慣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沒有彼此的尊重,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大的則會導致社會的動盪。「禮」規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人群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交往的行為準則,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不同個體的尊重。 「禮」對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禮」存在於無形之中,但卻是人們能夠和平共處,互敬互讓的根源,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政刑」,「禮」排第一位,而「刑」(法律)排最後,因為禮的作用是以改變人心的方式防止罪惡的發生,而「刑」的作用是罪惡發生之後以懲治的方式引導人回到正路上來。 中國曾是禮儀輸出國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 明朝鄭和下西洋,將中華傳統文化、禮儀傳到亞洲各國,使中華文化遠播海外,讓世界人民敬仰。中國古代,中華文化是優雅的代名詞,中國是禮儀輸出國。史載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去,被看作來自禮儀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費食宿。日本和朝鮮對中華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趨。 中國的「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中,「禮」字第一,充分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學禮的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 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說,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起,就應熟習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學習禮節儀文之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訓」、「家訓」、「學規」中,也都有大量的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範。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為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台灣大紀元時報)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12/6/7913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