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祁门名医汪机(图)
 
颜丹
 
2020年12月13日发表
 



汪机「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与其父「尝以医活人,至数千指」相比,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民报消息】安徽祁门一带自古名医迭出,但因「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而被记载于明史《李时珍传》的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汪机。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他生于儒医世家,其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及叔伯辈同族汪宦皆为名医。其父汪渭不仅精于医术,且著述甚多,而汪宦则是明嘉靖时太医院御医徐春甫的老师。

自幼习读儒家经典的汪机未能走上入仕为官之路,转而继承父业,踏上悬壶济世之途,这并非是因他一味听从父亲之命,而是源于「存心济物,志不在名」的父亲对他的谆谆开导与启发。

汪机自成为补邑庠生后,就屡试不利。但他父亲开导他说:「昔范文正公尝自祷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意谓仕而不至于相,则其泽之所及,顾不若医之博耳。」在其父看来,良相之责在于「泽之所及」,要尽全力惠及天下苍生。入仕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医术「益众」来得更深远、广博。在父亲的启悟下,汪机放弃学习「科举浮文」,开始研读「医家诸书」,以济物、活人为其毕生志向。

汪机最早被人发现其精湛的医术,就是因他治好了母亲多年的顽疾,后来还三次为晚年的父亲治好了重病。

据《石山居士传略》记载:「其母孺人病头痛,呕吐十余年,居士起之如故。以望公晚年三染疾,亦三起之」,「于是益加研究,诊治病者,百试百中,捷如桴鼓,声名益彰」。

汪机因「孝」、「事亲」而「究心医学」。此后几十年,「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因此才达到「殊证奇疾,发无不中」的境界。可见,他毕其一生,博览医书、潜心钻研医学经典,是实现其医术超凡、精湛的必备条件。

直至年逾古稀,汪机依然手不释卷,尤其对《灵》、《素》、《难经》、《伤寒》等中医古典专著甚为精通。同时,他倾尽心力,花费大量时间整理、编补医学古籍。自天命之年著书立说,一直笔耕不辍。

他为撰写出《医学原理》而「朝究暮绎,废寝忘食,经历八春」;为整理出《伤寒选录》而历经数十年;为订正《脉诀》中的偏误,多次徒步往返于祁门与歙县之间,以重金抄录《脉诀勘误》,最终完成《补定脉诀勘误》一书。

汪机「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与其父「尝以医活人,至数千指」相比,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父亲很欣慰地对他说,「你有如此高明的医术,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作为儒医,汪机对父母尽孝,也以一颗仁心来对待百姓。无论远近亲疏,是凡来求医问药的患者,他都「竭力治之,至忘寝食」。而对于无法救治的人,他也直言相告,从不隐瞒。他常说,身为医者「不可轻视人之生死」。他还免费为穷苦的病人进行治疗,甚至资助其药物。

明朝嘉靖年间,祁门突发瘟疫,一时间死亡相继,哭声载道。汪机心系当地百姓,于是自己出资购买药材,并配制成汤药,盛放在家门口的大瓦缸中,免费施予民众。未久,瘟疫得以遏制,得救之人不计其数。

嘉靖已亥年(公元1539)十二月,一代儒医汪机在故乡祁门与世长辞。

(参考数据:《石山医案刻序》、《石山居士传略》)△

(有删减)

 
分享:
 
人气:18,31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