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坚忍不拔 心忧天下的刘禹锡(图)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

【人民报消息】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刘禹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刘禹锡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俩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沈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使人民很快地从灾害中走出,回到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0/11/7157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