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首位获赐碑篆的臣子 北宋贤相王曾为曾参转世(图)
 
周晓辉
 
北宋贤相王曾。

【人民报消息】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境内)人,他的祖上来自汉朝至隋唐时的著名大族太原王氏,其远祖可追溯到周朝王室。 王曾的父亲喜好读书,亦珍视文字书籍,因此每每见到破旧的文籍一定好好整理收藏,就连只言词组都不敢丢弃。在王曾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梦见孔子对他说:「你对我的书籍如此礼敬,我将让曾参转生为你的儿子。」王曾出生后,他的父亲以「曾」作为其名字,以此暗示他的前世。 为人谦和 连中三元不表功 王曾8岁时,父母双亡,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王曾为人聪慧又勤奋,曾拜同乡的张震为师,学业精进,以擅长作诗文闻名乡里。他年纪轻轻就在解试、省试中名列第一,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24岁的王曾在殿试中被皇帝点为状元,可以说是「连中三元」。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官名)。 然而,王曾在向叔父报喜的信中却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仁爱君子 全人骨肉 史载,咸平年间,王曾去京都参加礼部举办的进士考试(即省试),在途中住宿的一家旅店中,听见附近有母女两人悲切的哭声。他遂向店主询问,得知她们是因为欠了四万官债,一时无法偿还,只得将女儿卖给一个商人。母女即将别离,且前途未卜,因此哭泣。 王曾心生同情,便对那位母亲说:「妳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以后仕途变动,可能会到处走,妳们母女也可有机会见面。」他马上拿出银钱,让她退还给商人,并约定三天后来迎娶。 三天后,母女俩并不见王曾前来迎娶,便到旅店打听。店主告诉她们,王曾早已经离开了,母女两人这才知晓她们遇见一位心怀仁爱之心的君子。 忠正辅佐两代帝王 被誉为贤相 王曾在担任将作监丞后升任济州通判,但很快被召回京城,时任宰相的寇准对其才华十分欣赏,授任他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王曾迁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可以直接向皇帝谏言。当时各地纷纷报来各种祥瑞之事,真宗询问王曾的看法。王曾说:「这是国家承平所致,希望陛下不要居功自骄,否则他日如果出现灾祸,就难免众人议论了。」 不过,真宗并未将王曾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因为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符命,古代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据治理国家。对于真宗之举,很多大臣不敢劝谏,但王曾却上陈五大害处,希望停建玉清昭应宫。 尽管真宗并未纳谏,但也没有惩处王曾,反而任命其为郎中之职,按照旧例掌管大理寺。王曾的忠心、忠正赢得了真宗的尊重。在他升任翰林学士后,真宗曾于晚上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与他交谈许久。在他离去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道:「朕迫切地想见你,所以来不及更换朝服见爱卿,请爱卿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其后,王曾又掌管审刑院。宋代初至神宗时的审刑院负责复查大理寺所断案件,然后报告中书省,奏请皇帝决断,其地位高于大理寺和刑部。根据以往的规定,对于违背制书(指皇帝的命令)者,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则请求,只在皇帝亲自下诏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才予以判刑。 过了一阵儿,有人违背了制书,王曾就以过失论处。真宗不解地问:「按卿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 王曾奏道:「天下之大,哪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如果如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马上明白王曾的用意,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王曾被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前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就职。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迁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草拟遗诏,上书:「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坚决不同意,认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已经是国家的不幸,用「权」则表明太后只是代理国政,随意增减,会导致朝廷动荡。在他的坚持下,「权」字没有去掉。 仁宗即位后,王曾迁任礼部尚书。当时群臣讨论刘太后临朝礼仪,王曾建议采取东汉旧例,即太后坐在皇帝的右手,垂帘奏事,但丁谓却只想皇帝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平时大事由太后召见辅臣决定,非大事则由权倾朝野的宦官雷允恭传奏给皇帝和太后。无疑,丁谓想独掌朝廷大权。 王曾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权力归属宦官,将是灾祸的开始,但丁谓却不听。不久后,雷允恭因「擅移陵穴」罪被处死,丁谓也由此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彼时真宗驾崩不久,丁谓获罪,朝廷内外一片混乱,王曾成为安定内外的重要大臣,史书上说他「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 王曾为人严谨持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时,都详细并切中事理;他还选贤任用,许多人受他的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但却没有人知道是他推荐的。 大臣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 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他还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他建议仁宗抑制投机钻营者而推崇踏实做事之人。 后来因与刘太后政见不合,王曾被贬到青州,后又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在其治下,契丹使者来往此地都收敛行径,不敢喧哗生事。老百姓都赞颂其政绩,并为他画像、立生祠以纪念。 公元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第二年,任王曾为枢密使、吏部尚书。公元1035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预知死期 仁宗亲篆旌贤之碑 公元1038年冬,有大星坠落在王曾的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说:「一个月后就知道结果了。」一个月后,王曾在任上去世,享年61岁。仁宗为之辍朝两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后来,皇佑年间,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为「旌贤乡」。大臣获得天子赐写的碑篆是从王曾开始的。 仁宗去世后,其选择的将相配享太庙中,王曾排在第一位。 (参考数据:《宋史》、《历史感应统纪》、《吹剑录外集》、《名臣碑传琬琰集》)△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0/6/71533.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