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震驚世界的新聞:對科學家的救贖 (多圖)
 
旖林
 
2017-11-3
 



NGTS-1b(上)想像圖 。



木星(NASA)



太陽系的組成模式圖。

【人民報消息】航天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眼睛,沒有這眼睛,天文學家對星空一無所知。一無所知有一無所知的好處,什麼也不知道,只讀書本、相信書本上說的,心裡就比較平靜。但是,近些年,航天望遠鏡發展的比較快,使科學家們看到的宇宙表面越來越清晰,這原本是件好事,但卻打破了科學家們的平靜生活,讓他們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怎麼和專家學者說的都不一樣啊?!

下面舉一個最新的例子,沃裡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亦稱華威大學)10月31日報導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位於智利的次世代淩星巡天(NGTS)望遠鏡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小恒星運動。這顛覆了當前的星系形成理論。

當前的理論是怎麼說的?書本上說,如此小的恒星不能形成如此大的行星。原因是什麼?是科學家過去沒聽說過,書本和文獻資料上也沒見過。

這次事件證明都是歐洲次世代淩星巡天(NGTS)望遠鏡惹的禍!

次世代淩星巡天(NGTS)望遠鏡是歐洲科學家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所建的新型望遠鏡,2015年初開始投入使用,用於探索太陽系外行星。

那麼,什麼是恒星,什麼是行星?

恒星顧名思義就是看似不動的,恒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離我們實在太遠,不借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作恒星。科學定義恒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是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

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動的。科學家定義說,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恒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恒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據福克斯新聞10月31日報導,小恒星名為NGTS-1,該巨大行星被命名為NGTS-1b。該恒星系統距離地球僅600光年,按照數以億光年計算的空間衡量,NGTS-1恒星系統相當於在我們的身邊。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NGTS-1b是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大小與木星相當,而其恒星NGTS-1的尺寸卻僅為太陽的一半。

該新發現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今年10月31日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沃裡克大學的報告解釋道:「NGTS-1b是迄今為止宇宙中所見的相對於其恒星尺寸最大的行星,這和目前的如此小的恒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行星的理論正相反。」

也就是說,歐洲次世代淩星巡天(NGTS)望遠鏡看到的行星NGTS-1b明確無誤的在挑戰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當前的理論認為,小恒星能形成岩石型行星,但是不會收集足夠多的物質形成像木星那樣大的行星。

科學家測量NGTS-1b為熱木星,溫度530□C(800開),而且雖然NGTS-1b的尺寸與木星相當,但其質量小很多,不足木星質量的20%。這讓科學家費解。

NGTS-1b與其恒星NGTS-1之間的距離很近,僅為地球與太陽之距的3%,因此用地球的時間來衡量,NGTS-1b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圍繞NGTS-1旋轉一週)僅2.6天。

據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行星研究所10月31日的報導,該研究部門的科學家認為:「在理論上講,這是不可能的。現有行星生成理論認為,矮恒星的周圍只能形成小的、岩石行星,而不能形成氣體行星。」




近日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歐洲南方天文臺基地舉行的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歐洲極大望遠鏡39米直徑的主鏡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

但次世代淩星巡天(NGTS)望遠鏡的初期成功觀測就對此理論提出挑戰,沒有人可以反駁或推翻。負責此研究的沃裡克大學天文學家貝裡斯(Daniel Bayliss)博士說:「發現NGTS-1b讓我們十分驚訝。」

我們預測,隨著天文望遠鏡的更新換代,隨著天文學家的一次次驚訝,他們對固有理論的膜拜將會變的松動。

其實,天文史上的每一次衝擊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被安排的,都是對無神論、唯物論的科學家們的慈悲與救贖。(文/旖林) △

(人民報首發)

 
分享: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捐助,哪怕3元5元也是鼓勵和支持。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PayPal在線支付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