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施比受更有福:一個游泳池的故事(多圖)
 
喻梅
94歲的法官戴維森與太太攜手66年恩愛篤深。此爲結婚照。
94歲的法官戴維森與太太及家人的照片。
太太離世後,94的法官戴維森鬱鬱寡歡,陷入思念的痛苦。
太太離世後,戴維森一個人孤獨的住在這棟大房子裏。

【人民報消息】有錢、有寬闊庭院、身體健康,但老伴去世的老男人,在中共國會做些什麼?不管做什麼,一定閒不住,一定不會寂寞,也一定有人衝着他的錢和房子不讓他寂寞。但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莫里斯市的市郊,住着一位符合上述條件的94歲的美國法官基思·戴維森(Keith Davison)。他做了一件在他60歲時就放棄的事情,成了近日的新聞人物。 去年,2016年4月,90歲的太太伊維(Evy)罹癌過世,距老夫妻倆的66週年結婚紀念日僅4天。戴維森先生陷入巨大悲痛之中難以自拔。 他們有三個孩子,都不是啃老族,儘管家非常寬敞,庭院非常寬敞,但一到成人年紀,就都搬了出去。雖然都結了婚,但都沒有生育一男半女。戴維森夫婦沒有孫男孫女,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倆口是奢望。他們相濡以沫、恩愛篤深,越老越離不開彼此。 老伴去世後,戴維森先生守着四處都是老伴影子的家,整日鬱鬱寡歡、黯然垂淚。 這棟房子是他和太太在1991年買下的,戴維森說,「這是一棟大房子,孩子們長大後搬出去,感覺非常非常的安靜。」 老伴去世後,難耐的寂寞讓他常常坐在房間裏備感孤寂痛苦,一度痛不欲生,陷入思念的無盡痛苦之中。老人受訪時說:「你真的沒有辦法想像這是什麼感覺,一想起她永遠的不在了,我時常會痛哭。」 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會懷着各種心思幫忙找新老伴,由此引起的種種家庭矛盾層出不窮,爲錢和房子打官司的彼彼皆是。而戴維森老先生卻做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連鄰居都不敢相信的決定。 ◎ 60多歲不想實施的計劃,94歲卻完成了 據報道,戴維森在年輕時曾是一名狂熱的游泳運動員。當他60多歲的時候,還曾考慮在自家後院建一個泳池,但卻沒有付諸實施。他說:「我(當時)並不認爲我們會活得這麼久。」 老伴去世後的某天,他終於想在生前完成自己的夙願,此次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整個社區──自己掏錢,在自家後院,修建一座大游泳池。他說,他所居住的社區孩子很多,但沒有一個游泳池可以提供給他們玩耍。 ◎ 鄰居以爲他在說笑話 據報道,戴維森老先生很快去找鄰居們商量,說出他的計劃。他想在自家後院建一個32X16英尺的大游泳池,無償提供給附近的孩子們戲水。 對此,鄰居傑西卡·休伯納(Jessica Huebner)說,「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計劃時,我並不認爲他是認真的。」 傑西卡對記者實話實說,說自己當時想「他的話很有趣。在94歲的時候,你真的會選擇做這樣的事嗎?」 但戴維森卻一臉認真的告訴她,「這將提供給所有鄰居的孩子,包括你的四個孩子」。傑西卡表示,當時她真的被感動了,她就想「哇!在今天的社會里,真的很難找到這種(不求回報的)善意」。 讓戴維森信心大增的是「孩子們對此非常興奮,因爲他們知道我會讓他們進來游泳」。所以他決定,要把這個泳池建成漂亮的、高質量的溫水游泳池,不但設施完備而且配有安全性良好的跳水板,他保證「那裏將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孩子們非常願意進來戲水」。 啊,戴維森老先生根本不考慮自己已經94歲了,他只是想到孩子們的快樂! ◎ 新建成的泳池大受歡迎

到7月份時,盛夏已至,歷經數月辛苦施工,這個漂亮的游泳池完工了。
戴維森感到能接觸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對他來說很珍貴。

今年春天,戴維森後院裏的溫水游泳池開始施工了。 戴維森投入大量資金,以確保游泳池的各項設施都是質量最好的,並親自參與質量檢查。 到7月份時,盛夏已至,歷經數月辛苦施工,這個漂亮的高質量游泳池完工了。 在陽光明媚的夏日裏,戴維森家後院總是熱鬧非常,附近的孩子們呼朋喚友,結伴而來,在泳池裏戲水打鬧。歡聲笑語,水花飛濺,給這座孤寂已久的庭院驅走悲傷。 戴維森感到,能接觸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對他來說很珍貴。大約有5至10名鄰居的孩子會經常到他家裏游泳或跳水,「有很多噪音和水花,這很好。」老人笑說,有時連他自己想游泳都得排隊呢。 戴維森家的游泳池現在已成爲夏季鄰里間的景點。 鄰居們感激的表示:「你不用擔心自己沒孫子,你已經領養了整條街的孩子了。他們都是你的孫子。」 ◎ 游泳池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

傑西卡說,這個游泳池使自己發生了變化。
和孩子們在一起,戴維森忘記了自己的年歲。

這個溫水游泳池的建成和維護,耗資昂貴。戴維森的家庭保險公司爲支持他的這一善舉,承諾保費不會上漲。同時,他對孩子們在游泳時的安全保護要求非常嚴格。 據報道,戴維森說:「作爲一名法官,我有自己的一套規則。」因爲沒有專業的救生員,爲孩子們的安全考量,他要求「12歲以下的孩子必須有父母或祖父母陪伴,18歲以下的青少年必須有成年人在場」。 這個原則使來游泳的孩子們必須與家長一起來,這就很自然的使一些多年沒有交流的鄰居與戴維森老先生打招呼,祝賀他有一個泳池。而那些原來有所了解的鄰居,則更多的陪伴孩子出現在他的後院裏,大家一起海聊。 戴維森絕對想不到,這個游泳池給鄰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大家由此而增進了溝通與了解,鄰里之間變的和睦融洽。他驚訝的發現,當自己爲他人着想的時候,孤寂和苦悶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傑西卡說,這個游泳池使自己發生了變化:「作爲一名鄰居,我們正在擺脫繁瑣的日常工作,以便互相拜訪和增進了解。它不只是一個游泳池,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戴維森老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文/喻梅)△ (人民報首發)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6歲女孩與流浪犬心靈對話的祕訣(多圖) 2017/11/24 (140,273次)
神的啓示!三個女孩眼中流出不同石頭(多圖) 2017/9/29 (129,616次)
古埃及法老情人借體還魂 解密古遺址(多圖) 2017/1/4 (83,653次)
瘋完鬧完之後 人還是嚮往這些地方(多圖) 2016/5/5 (258,344次)
「婊子陳」助江破壞中華文化(圖) 2017/11/30 (677,849次)
神的呼喚!白宮聖誕節重返200年悠久傳統(多圖/2視頻) 2017/11/29 (371,209次)
施比受更有福:一個游泳池的故事(多圖) 2017/11/27 (290,917次)
大科學家往返天堂地獄 完成神旨意(1)(多圖) 2017/11/26 (189,074次)
李克強否認熱傳的這個感言是他說的(圖) 2017/11/25 (686,954次)
歷史被揭開!中共根本沒有"一大"(多圖) 2017/11/24 (714,517次)
6歲女孩與流浪犬心靈對話的祕訣(多圖) 2017/11/24 (140,273次)
習近平的這種說法與歷史完全不符(圖) 2017/11/20 (256,378次)
現任高官:習近平與江澤民半斤八兩(多圖) 2017/11/19 (447,021次)

人類即將發生大事!繼《九評》之後的又一鉅著(多圖) 2017/11/18 (277,932次)
幾個託夢的新聞 現代人還真得看(圖) 2017/11/14 (164,214次)
這姑娘專款不專用 在美國竟然OK(多圖) 2017/11/13 (233,078次)
你的時辰還未到!回去告訴活着的人(多圖) 2017/11/7 (159,390次)
初心換!中紀委網站重磅專欄告別之後(多圖) 2017/11/6 (235,789次)
習近平率常委上海拜碼頭 各唱各的戲(多圖) 2017/11/4 (260,405次)
一個震驚世界的新聞:對科學家的救贖 (多圖) 2017/11/3 (314,996次)
金無怠的啓示:當間諜的底牌被掀開時(多圖) 2017/11/1 (752,872次)
人世之旅18年 他就是爲這個來的(多圖/視頻) 2017/10/30 (292,739次)
習近平,你也是被中共矇蔽的紅二代(多圖) 2017/10/29 (262,973次)
拿猴子當祖宗的科學家對此肯定說不準(圖) 2017/10/26 (122,968次)
常委出場動態表明十九大四分五裂(圖) 2017/10/25 (263,245次)
精彩!三個輪迴轉生的故事不可思議(多圖) 2017/10/20 (146,352次)
祈禱發生作用 妻子衝回家救他一命(圖) 2017/10/19 (131,934次)
20萬年保持原始風貌的新疆喀納斯(多圖) 2017/10/18 (315,116次)
爆炸新聞:原始人竟然有織機 織帽子衣服(圖) 2017/10/16 (129,557次)
叢林沉海底6萬年 墨西哥灣曾歷大難(圖) 2017/10/15 (133,044次)
內幕:忠於毛的林豆豆被逼上飛機送死(多圖) 2017/10/13 (755,539次)
一位太子黨:看完這個視頻 "牛"朋友服了(圖/視頻) 2017/10/12 (385,590次)
燒燬大麻園!加州大火長眼 連燒數縣(圖) 2017/10/11 (284,628次)
浙江女嬰出生攜寶 醫生大膽開牙解迷(圖) 2017/10/8 (143,073次)
科學家撓頭了:先有媽還是先有兒子(多圖) 2017/10/7 (300,893次)
天使與惡魔交戰!沒有灰色地帶讓我們容身(多圖) 2017/10/6 (315,499次)
遮住紅太陽光輝的女諜 受訪被監控(多圖) 2017/10/5 (709,141次)
沙堆上搞研究 幻想宇宙有神祕舞蹈(多圖) 2017/10/4 (295,309次)
普京與高僧不腐肉身兩次單獨會面(圖) 2017/10/3 (144,049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