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擋車」──崇禎的悲劇
 
任介文
 
2004年10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1644年3月19日晨,李自成農民軍的喊殺聲由遠及近,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踉踉蹌蹌的爬上媒山,吊死在壽皇殿旁的槐樹上,時年僅34歲。

許多人都把崇禎王朝的失敗歸結於農民起義和盤踞於滿洲的後金勢力,這點不假,它們的確是推動崇禎朝歷史變遷的直接力量,但是,人們也知道,不管多兒袞和李自成存不存在,大明王朝的氣數已是油盡燈枯了,多爾袞和李自成只不過是壓在駱駝背上的最後兩根稻草罷了,清朝康熙朝時的名相張廷玉曾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朝之君,而當亡朝之運。徒以身殉,悲夫!

王朝更迭的不可違天命就這樣像抓鬮一樣抓到了崇禎的頭上,他的悲劇命運就在於他不僅無法以一身之軀來阻止社稷顛覆之勢,而且歷史所能給予他的時間和空間也註定他成爲不了一位中興之主。

崇禎17歲登基,從先皇的手上接過了千瘡百孔的王朝,他並非昏庸無能之輩,並傾全力試圖拯救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

親政之初,崇禎即採取韜光養晦,以守爲攻,懷柔和麻痹權臣的策略,待政權根基穩固之後,步步爲營,穩紮穩打,終以漂亮幹練的手法解決了客魏(客氏和魏忠賢)集團,其政治手腕之嫺熟,行政調動能力之強令史學家驚歎。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勤勉和賢能堪比明君。

然而,勤勉有加的崇禎沒能擺脫衝破祖宗的衣鉢,其所能繼承的治國智慧也只能侷限於宮廷政治上的翻手爲雲覆手爲雨,集中央大權於一身,鎮壓「暴民」毫不手軟,迫不得已招安剷除等權謀手段,至於經天緯地便乏善可陳了。在腐爛不堪的大明王朝體制下,崇禎的任何「親民」政策在貪官污吏的執行中很快就變爲「苛政」,面對民衆怨憤,崇禎曾不止一次的下「罪己詔」,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領情,崇禎最終也只能是落得個「螳臂擋車」的下場。



 
分享:
 
人氣:16,86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