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2008年奥运会会徽给北京投下浓重的阴影(多图)
 
卢笙
【人民报消息】

吴邦国和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
一同盖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吴邦国上任以来没干什么事,主要的就是两件,一是为周正毅案跑了两次上海,不是国家主席委派的,是接受军委主席的调遣;二是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揭幕。

新华网报导说,组委们为了设计这个会徽,把世界上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遛达遍了,其实上网一查,都在那上头呢,连家门都不用出。陈至立当年任教育部长时就有个绰号“欧美巡回大使”,不干正事,整天用公款到西方国家游山玩水,巡回了那么多地方,玩儿够了回来,要把岳飞、文天祥从民族英雄里踢出去,把李鸿章塞进来当忧国忧民的清官。

据新华网报导,备受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祈年殿揭晓,北京奥组委并举行盛大典礼向全世界发布。


最可笑的是北京奥组委在揭晓之前,让两个人把守着世纪坛的一个密室,会徽在那里,怕泄了密。

新华网报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评选活动历时一年多时间,由中外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1985件参评作品中评选出这件优秀作品,经过反复修改,并报送国务院批准,经国际奥委会审定后最终确定。那么人们确实着急地等待着。

北京奥运会徽从中华世纪坛启运,穿过长安街到达天坛公园祈年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及国际奥委会代表共同为会徽揭了幕。

据报道,这个会徽取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的设计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五分之三左右。"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象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它的下面是奥运五环标志。


不吉利!
新华网报导说,中国印──2008年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这正是暗喻中共中央目前的权力中心是非驴非马、不三不四。最不吉利的是“舞动的北京”这几个字,中共政局本来就不稳定,北京动态更是不稳,再舞动不是更不稳定了吗?看那会徽中的北“京”人被包围在一片血腥中拼命逃难,但动弹不得,逃不出那个红色政权的圈子,仰头哀号,这不是没事儿给北京人招灾惹祸嘛!你要在北京办奥运就办奥运,让我们北京人跑什么呢?而且还来个什么红色“中国印”把北京市民给圈起来,难道北京就真的安定不下来?难道中国人只能在中共的红色统治中无力挣扎?

中国官员说,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等设计,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说,"它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非常丰富,把中国人含蓄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比较稳重的处事态度都展示出来"。

这个设计既不含蓄又不稳重,张牙舞爪、招摇过市、惊慌失措、血腥气重。

针对这一设计,国内各网站网友更是一片斥责,有一清华学生说:我觉得这个设计从创意上讲立意不新,只是简单的把举办地的地名、人的形状、我们所谓传统的颜色、借以中国篆刻的形式很肤浅的揉捏在一起,从创意上根本没有体现我们申办口号中“新北京新奥运”的“新”字,相反使我感到一种隐隐的文化的沉重感". "从造型上看,总有种把一个人禁锢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的印象,整个图案很不舒展,相反略感压抑。我不懂为什么不把它设计得更方一些,更饱满一些,不客气的说乍一看有点像签字画押的大拇指印." 从颜色上说,太过单调缺乏生气,红色总是有警示的味道不够活泼,其实在我们的文化里黄色更代表高贵,更接近于我们的肤色,是我们黄河母亲的颜色,还有其他的颜色都可以选择啊,只有红色在我们的文化里代表着与其相反的双重含义,一种的庄严喜庆,另一种是警示、血色常用于迷信中的辟邪,实属文化糟粕"; "从内涵上谈,整个设计除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外缺乏深意,图案里只有一个“京”子,也只是代表地名而已,没有体现出我们举办奥运的的思想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设计层次很低。

比如我们文化里有很多即代表文化精髓又有现实意义的字,都比这个“京”子更有意义,如:“和”象征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和平,和气......还有很多这样的字,更能宣扬我们的文化。总之我觉得这个设计很一般,层次很低,无法使人产生耐人寻味的感觉,这反映了我们评选委员会思想僵化,包袱过重,患得患失的结果,悲哀悲哀!!!!!也只能蒙蒙老外,他们只能看个热闹,他们不懂中国文化呀!!!!!可悲!!"


从1985件全球应征作品中竟挑出这么个烂玩意儿
在新浪网,网友反应也非常激烈,有人说:这新设计的奥运标志活像是一个在紫禁城里的东宫娘娘在向万岁爷作万福揖!如果这个标志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运动会的标志,我觉得还是很恰当的,但是这个标志做为全中国举办奥运的奥运标志就太不妥了!其整体标志的形状为大印和弯弯曲曲的内构,难道这是象征性的比喻?反映着大印挤压下的扭曲的委曲求全的国民性? 很不幸,对于中国某些人来说奴性媚骨已深深的嵌入到他的骨髓里了,出手就是奴性的手!就是搞全世界性的标志设计他也把国粹马屁主义、阿谀主义推向全世界,似乎这样推销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推销中国才是他中标的最好保证,咳……中国呀中国,马屁主义馅媚主义难道已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主流了吗?

有网友称这个设计让他“感觉(中国人)永远站不起来”. 还有人说:“这个红巴巴的一陀,圆也不圆,方也不方,怎么越看越像个印在白纸上的血指印,这难道是全国人民的卖身契?我跟我朋友反正是看不出什么“内涵”和美感来,堵着慌”。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香港又现凶兆 2002/10/2 (15,624次)
山东河北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2002/8/31 (13,893次)
武汉一天6人跳江自杀 2001/2/20 (12,210次)
红旗一落地,江泽民还能挺多久?! 2001/1/15 (18,307次)
高层小道传消息!江曾彼此利用 有奶互相叫娘(图) 2003/8/6 (24,655次)
新华网8月3日透露了一个不能透露的消息 2003/8/4 (26,905次)
江氏父子盗窃之钱如何消化?看中国地下洗钱黑幕(多图) 2003/8/3 (19,740次)
为萨达姆?No!江泽民近来忧心忡忡(多图) 2003/8/2 (29,481次)
江绵恒小兄弟透露实情!建军节前江泽民倒下了(图) 2003/8/1 (31,284次)
露玄机!胡锦涛是因为这而没参加建军节招待会(多图) 2003/8/1 (27,002次)
地位不稳!江泽民再度铲除刘华清张万年人马(多图) 2003/7/31 (34,705次)
刘金宝爆惊天黑幕!十六大前江泽民匆忙转移160多亿元到海外(多图) 2003/7/30 (31,674次)
胡锦涛,这篇文章兴许能让你腰杆儿硬一点(图) 2003/7/29 (21,883次)

曾庆红之母邓六金去世的真相揭晓(多图) 2003/7/28 (58,222次)
江泽民对江上清都没爱到这个份儿上(图) 2003/7/26 (22,810次)
这个浅显的道理江泽民不知道(多图) 2003/7/25 (18,250次)
胡锦涛亲自部署的一个大行动被黄丽满告了御状(多图) 2003/7/24 (40,584次)
老江,进了政治局常委会,您咋倒不行了呢?(多图) 2003/7/24 (22,303次)
胡锦涛“七一”讲话改动七次 政治局常委拒绝以法治党(多图) 2003/7/23 (20,580次)
耍阴谋江又回政治局常委会 新华社对江胡有最新安排(多图) 2003/7/22 (35,866次)
大字报呼吁黄菊下台 刘金宝自杀未遂(图) 2003/7/21 (29,866次)
新华网又出怪消息!(图) 2003/7/21 (19,996次)
公开资产?黄菊贾庆林坚决反对 政治局常委会五次否决 2003/7/20 (31,755次)
胡锦涛接过江给的一个烫手山芋(多图) 2003/7/19 (22,629次)
观察中共排名的方法过时了!大连军港照片的真相(多图) 2003/7/18 (32,163次)
黄菊怀疑陈良宇背后玩儿坏 黄夫人被揭地产公司大把搂钱(图) 2003/7/18 (24,860次)
听江绵恒喝儿的小太监黄菊和上海滩黑老大的契爷陈良宇(多图) 2003/7/16 (39,247次)
新华网这张图片泄露最高机密!江泽民快不行了(图) 2003/7/14 (31,205次)
今日新华要闻!76岁老农懂了三个代表(多图) 2003/7/13 (19,558次)
老江,睡着啦?人民网今天公开和您叫板(多图) 2003/7/13 (20,588次)
众女星争投怀上海瘪三 江绵恒走钢丝悬悬乎乎(多图) 2003/7/12 (30,746次)
一张让人越想越后怕的图片(多图) 2003/7/11 (38,679次)
为了这件事,新华网这两天够忙活的(图) 2003/7/11 (19,443次)
毛玉萍干爹陈良宇平趟上海黑社会 江绵恒免费圈地与周同出一辄(多图) 2003/7/10 (42,337次)
上海帮保老江漂白刘金宝 王雪冰为保命供出70余人(多图) 2003/7/9 (23,610次)
香港至少五万市民 七九再集会反对23条(多图) 2003/7/9 (14,397次)
田北俊董建华半斤对八两 废除23条小胡可否有胆量(多图) 2003/7/8 (18,458次)
吴邦国再赴沪教唆陈良宇顽抗 江泽民放下身段首次说软话(多图) 2003/7/7 (44,333次)
盖了帽儿了!瘪三周正毅瘪倒满朝上海帮(多图) 2003/7/5 (28,365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