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粗、庸、低、艳、滥、鄙、媚、恶──春节八大俗
 
【人民报消息】春节八大俗之粗俗——黄色短消息拜年

  今年春节手机短信拜年大流行,字字含情,于无声间暖人心。可惜搀杂其中的一些黄色短消息让人备感烦恼,甚至倒了本来大好的春节胃口。手机如今在中国早已不是身份象征,在大庭广众旁若无人、顾盼自雄“吼”手机的粗俗之辈已不多了,倒是多出另一类粗俗之辈来:一脸诡笑,狠揿手机,兴致勃勃发出黄色短消息。

  记者这几天手机短消息几乎“爆机”,十之五六都是带“色”的,让人哭笑不得,而一些所谓“性幽默”更是不堪入目,让人看了,顿生恶心感,牙口再好,胃口也好不了。

  拜读了诸多黄色短消息,颇为佩服短消息制作者的想象力,但更愤慨他们的无聊--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阅读。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黄色短消息接收者变成了热心的传播者,不仅立即发往别人的手机,而且在公共场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如此污染一大片。

  据说有人已经找到了对付热衷于黄色短消息发送者的“杀手锏”:把他的手机号贴在大街上,上面写着“办证”。

  春节八大俗之庸俗——贺岁剧佳作难寻

  新春佳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地看电视,尽显天伦之乐。导演们要争夺眼球,故而争推贺岁剧。怎奈现在的贺岁剧中平庸之作太多,流于庸俗。

  西方舶来的肥皂剧,加上本土固有的插科打诨,再用“贺岁”概念一包装,就俨然成了贺岁剧。结果依然是结构单一,内容苍白,结局大家都能猜出来。因此,面孔熟了,演技却没进步,篇幅长了,题材却不出彩,宣传足了,剧情却不引人。导演演员个个卖力,像是被点了“笑穴”,毫不幽默的事情也能莫名其妙地笑上半天,还恨不得从荧屏上伸出手来给观众呵痒,可观众却看得费力,扫几眼就按下遥控器跳台。大人给小孩的红包有大钞,导演给观众的“红包”里却没笑料。

  贺岁剧不能只靠“贺岁”概念的“一招鲜”,就想要在观众中“吃遍天”,而光靠演员的名气,事前的炒作,油嘴滑舌的取乐,同样也是讨不了观众的欢喜。贺岁片要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社会变迁,光凭凭空想象,只靠传统手法,最后只能让日益增多的平庸之作倒了“贺岁剧”的牌子,换来的只是“庸俗”的恶谥。

  春节八大俗之低俗——广告矮化人间真情

  商业化的社会里,“发中华民族团圆财”的行径比比皆是,虽然春节洋溢着人间真情,矮化亲情友情却成了广告创意。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责任,但绝没必购某酒的义务,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的礼节,但是主人却无非某礼不收的权利。现在电视热播的一些广告,夸大其词,竭力灌输,言下之意只能让人作如下推测:若不购买广告推荐的商品,就既不能送礼,又不能过年,还不能交往,更不能尽孝。

  春节期间是消费旺季,厂家商家通过广告推荐商品,消费者通过广告选择商品,彼此都能得利。厂商谋求利润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无可厚非,但是拿亲情友情作为广告创意,此举不妥,请在商业化的社会里为人们留下安静纯洁的一角。

  至于一些保健品广告喋喋不休,连篇累牍,更是让人倒了胃口。学生尚不能填鸭,观众又怎能接受疲劳轰炸?仅靠夸张其词的宣传,没有货真价实的品质,这样的广告只能是如风过耳,在人们心中留不下什么痕迹。

  春节八大俗之艳俗——唐装下是牛仔裤

  过去条件困难,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机会和理由换上新衣。如今生活水平步步高,买新衣穿新衣已经不再是春节的重要主题。但春节期间,仍然能涌现服装文化的新潮流,今年唐装大流行,但记者在春节街头发现,不少人盲目跟风错穿甚至乱穿唐装比比皆是,有艳俗之嫌。

  唐装作为中国民族服装文化的精品,已经成为追逐时尚者的新宠,但记者就看到这样一位小姐,上套鲜红唐装,下着淡蓝牛仔裤,足蹬白色旅游鞋,可谓是不伦不类。

  专家指出,目前穿唐装的误区主要有年轻人穿中年人的样式、在正统场合出现“家居”式的休闲唐装、在喜庆场合穿暗色唐装以及穿着穿着亮丽的唐装招摇过市等。

  其实唐装并非适合各色人等穿着,一件得体的唐装,不但要精心剪裁,还要与其他衣服精心搭配。古代人做衣服都是要请裁缝度身定做的,因为现在唐装成了卖点,许多服装厂都加工加点,大量生产,导致面料低劣、做工粗糙,而不少人更不顾自己的体态气质,只是一味地以穿着唐装为美,唐装就有滑入艳俗的危机。

  当传统成为新潮,或许就违背了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本意。

  春节八大俗之滥俗——地摊上也卖中国结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永恒期盼,象征健康长寿的中国结却在城市街头泛滥成灾。

  在上海,中国结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重达一吨,高可十米的巨无霸“中国结”。一排路灯全挂着,大小商场里齐悬着,中国结还成了摸奖的奖品,购书的赠品。甚至在地摊里,都摆着一摞摞中国结,原来红艳艳的中国结变得灰尘满面。如此之多的中国结,自然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但是目之所及,一片红色海洋,实在是视觉污染。

除了中国结,过年时还有许多求福求财的小饰物和印刷品,它们却没有像中国结那样的好运,那样的受宠。无非是商家敏锐的嗅觉,造就了中国结铺天盖地的声势。

  中国结是手工织品,悬在街头若经几番风吹雨打,褪色散架,岂不是让它健康长寿的象征掉了价?

  春节八大俗之鄙俗——爆竹声中比谁富

  “爆竹声中一岁除”,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放鞭炮过大年已成习俗。只是古时地广人稀,现在人潮人海,山崩地裂般的鞭炮噪声污染已成为好静者的新年梦魇,而一些人借鞭炮“比富”,原来图个热闹、求个吉利的纯真心理,已慢慢染上了铜臭味,变得有几分恶俗了。

  如今不少城市已经“禁鞭”,也有一些城市划定燃放鞭炮指定区域,但实施起来并不理想。每逢除夕之夜,常常通宵炮声如雷,住在高楼也得闭窗以防硝烟弥漫。大伙儿要想好好看个春节联欢晚会,非得把电视声开到最大,即便如此,一到12点,还是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不过中央电视台很有经验,绝不会把赵本山的节目放在这时候。经济和社会专家说,春节从来就是人们消费心理最开放的时候,平时花钱理智者,也不惜掏大钱听个响。好面子的,更加大手大脚了,你买500块,我就买1000块;你买小礼花,我就买大礼花。迎合这种心理,鞭炮商快变成“军火商”了,火药越填越多,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幸亏春节前上海市各公安机关收缴了各种非法伪劣烟花爆竹7000箱,部分非法礼花弹的尺寸达到8寸,可升空280米,开花半径180米,而上海在去年APEC会议期间施放的礼花弹也只有6寸。至于鞭炮伤人、引发火灾的消息,那是每年春节都少不了的。

  一个朋友很惆怅地说:真不及过去弄堂口的几个孩童懂得放爆竹的真趣,他们将长串的爆竹拆散,一个个用小铁罐盖住了燃放,看见铁罐被掀起老高,高兴得忘乎所以……

  春节八大俗之媚俗——省、地、县都办春节晚会

  春节将至,各地电视台都加足马力筹备春节联欢晚会,从初二晚上开始,拿着摇控器一路揿下去,电视里画面惊人一致,台上男男女女浓妆艳抹、载歌载舞,台下男男女女喜气洋洋、拼命鼓掌--如果观察仔细,当然还可看到那些大过年却被拉去捧场的现场观众在偷偷打呵欠,只有在镜头前,才会作欢喜状。 各省、市、区电视台自办春节晚会,越来越走入了一种自以为是的误区:这场晚会就是各省、市、区形象的展示。于是大家抢明星、比排场,倒是热闹非凡,只是苦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可否认,这些电视直播的晚会也有一些艺术水准相当高,也拥有一些观众,但更多的却是互相模仿,唱着同样的歌,煽着同样的情,大笔花钱,却让人大倒胃口。记者相熟的一位电视台导演私下也说:他们自己也觉得很无聊,只是骑虎难下,虽是“鸡肋”,还得让观众啃啃,观众不啃,就自己啃吧。
  让人更受不了的是,一些地、县也争相办起了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反正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嘛。

  春节八大俗之恶俗——失去童真的压岁钱

  过年给小孩压岁钱,由来已久,给孩子几个小钱,让他们吃点糖果、买个气球、放串鞭炮,欣赏欣赏孩子们的童真,也是成人的一大乐事。可是现在给压岁钱,早就变味了。

  很多城里人怕回农村老家,一大原因就是给压岁钱,三姑六婆亲戚太多,“呼啦啦”围上一片小孩,钱送出去了,人倒是有多半不认识。

  在城里,如今给压岁钱,更是成人一大怕,掏钱时心痛,心痛后还有些担心——不知人家父母瞧不瞧得上?城市的孩子现在每年春节压岁钱成千上万者,不在少数。孩子大手大脚,互相攀比;父母则一笔笔算好账,这些都是人情债。

  对一些有求于领导的人而言,压岁钱更成了他们变相送礼的最好包装。春节到领导家拜年,给领导家孩子大把压岁钱已是司空见惯,甚至给领导家宠物压岁钱的新闻,也偶有所闻。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春节,则是“一人得道,鸡犬拿红包”。如今一些人拍马屁可真是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8/18936.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