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令人遗憾的春天——央视春节晚会评议
 
杜鹃
 
【人民报消息】可能与许多观众一样,我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今年央视的春节晚会。而我家人老的少的,却都在不到22点就不再看了。这个细节挺关键——因为他们没有了兴趣。普天下中国人是否都看完都说好我不得而知,但我认为至少晚会首先犯了一个方位上的错误,那就是把一台晚会的收视群定在了“亿万观众”的概念上——是演员的眼皮子下面坐着20亿人!所以,那高分贝的音响,那声嘶力竭的演唱,那宏大无比的主题和豪华场面就贯穿始终。这是个错误!为什么?电视与其他艺术手段、品种不同,电视是以家庭文化为载体。所谓20亿观众实际是被分解在上千万个个体的家庭空间里!演出的节目主要是对家庭观众演,而不是大广场文化,好象乌呀呀下面到处是人。从概率上讲,在一个五口之家,如果有四个人看着高兴和满意,那就应算成功。而这台晚会若不是我坚持到底,我家今年连一个人都看不完。所以调查说84%满意,也不知怎么统计出来的。

当然,对晚会还是先要说几句过年话也是真话。一台春节晚会的完成,如果统计那众人的工作量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动用的人力物力不亚于打一场很大的战役。各个工种部门的协调、心血花费那是无法计算的!特别这次是五地卫星视频传送,现场切换和技术方面难度不小。就说一个细节吧:我们看结尾时上场欢跳的小孩子们,那也是要在演播现场泡好几天的。从早到晚没什么地方休息吃饭,只是到了午夜的最后,上去镶个边儿。绝大多数孩子们在镜头里就是个影子。但没有他们似乎不行,会影响我们“继往开来”的“主题”。这成了模式。孩子们的爸爸妈妈是进不了现场的,只能在大楼外面等。孩子回到家一定是后半夜了。至于大人演员,也各有各的难处和辛苦。这里面的导演部门、灯光、舞美、音响、摄录、服装、道具、化妆等等,期间的困顿竭蹶之状,非亲身经历罕能道清一二。参加晚会的全体人马应该是非常认真卖力的。因此,先不管演出效果怎样,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劳动,作为观众还是应先给以理解和感谢的!

但我认为今年的晚会艺术质量较差——不是一般的差。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文艺政策与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

连春晚这个老百姓的节日都不能幸免。为什么一定要把春晚定位在“团结奋进欢乐祥和”这些假大空的字眼上?“十一”“元旦”可以,但春节就是春节。所有节目应首先考虑的是“年味儿”!什么叫“年味儿”?恐怕没几个人琢磨。为什么象歌曲“常回家看看”;相声“宇宙牌香烟”;小品“打扑克”等就能立刻引起观众共鸣和喜爱?就因为它们来自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或亲切或幽默或针砭时弊。一句话——有年味儿!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好生活得更好?用得着大年三十儿还听高嗓门无聊的训教?如那首“今儿个的老百姓真呀真高兴”象耍猴子似的蹦来蹦去,就唱自己晚上高兴得了,不要代表普天下的老百姓;还有主持人动辄代表“全国的电视观众感谢什么什么”的,谁给的这个权利?什么“五星红旗你比生命更重要”的寓意强加等等,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果写什么唱什么说什么都揣摩来自哪里的“意图”,喜欢“大”,里面再言不由衷的假,结果一定是空。

二、主持人虚话废话连篇。

我没有考证出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地说假话说虚话。好象不这样就不会说话了。主持人的“话”都是提前拟好的,他们其实上去象个活道具。可以看出今年晚会的主持词写的很匆忙,说出来的都跟机器人似的。令人讨厌的是动不动就问“你们说好不好?!”观众只能跟傻瓜一样说“好!”还能有另一个回答么?例如,倪大姐和小朱(猪)的那段主持,纯粹为了连下面的京剧硬造一段,虚假别扭极了。

三、部分节目点评。

电视是家庭文化。相声小品一定是春节晚会上的硬菜。如果在一个万人的演唱会场,演什么相声小品都不灵,那是因为距离和形式造成。看来今年在这方面下了工夫,但除极个别外,基本没有成功的。例如冯巩、郭冬临、陆鸣表演的相声:《台上台下》,除了三个人搞些噱头,用“反串”自己咯着观众傻乐,没有品位;相声《妙趣网生》,姜昆为了突出自己的网络和“时代感”,却丢了最重要的内容——大众生活;群口相声《马年赛马》的创意包装不错,侯跃文、石富宽、师胜杰等的表演算到位,但节目里面是花架子。小品《花盆儿》是非常失败的作品,整体上瞎编乱造,结尾更是牵强附会喊口号;小品《卖车》的表演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都算老辣,但节目选材失败——离现实太远,玩噱头;小品《智力闯关》又长又臭不伦不类,表演上没一个过关,大人小孩都象弱智自己遭尽自己;《邻里之间》就更臭,牛群、蔡明、郭达上这个节目严重毁损形象,因为作品本身苍白无力也没有他们表演的空间;小品《圆梦》魏积安、杨蕾表演不错,但节目路子老套掉牙。

新创歌曲部分一首没记住。唯表演唱《英语大家说》形式还热闹,音乐旋律不错,但歌词小儿科;音乐评书《出门在外》词曲都没有魅力,表演者雪村可能很少出镜,那脸上脏兮兮的胡子和表情有点象搞性骚扰的。现场也无人提醒?

当然,有些节目还不错。例如,组歌《温馨时刻》(京、沪、深三地)中孙道临、张瑞芳、秦怡、舒适等的《记得当时年纪小》,有情有意;秦鸣晓、姚金芬夫妇的互动魔术《手的扭动》,可惜时间长了点;相声短剧《谁怕贝勒爷》(台湾)本身很好,因为节目赶时间,把内在的节奏破坏了;戏曲《联欢竞唱“马字令 ”》名家们各个唱得好,但唱腔上就为了个“马”字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且因为调性的转移太多,就七零八落飘散啥也记不得了。

四、晚会的整体节奏和律动关系是乱的。

能让人在电视机前坐四个小时,这里面的审美心理是有大学问的。一部电视剧为什么要控制在50分左右?一部电影为什么一般90至100分钟最合适?一节专题片为什么在22分钟完成效果最佳?而一台四个小时的春节晚会,没有一个通盘的审美心理设计,再好的一堆东西也因不懂设计而告失败。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晚会导演都不具备的基本功。这个布局,如同设计一座建筑或编织艺术品一样,不但要考虑每一分钟流淌时观众的心理感应和疲劳程度,更要考虑节目之间的内容与形式、服装色彩、灯光变幻、场面人员调度等等衔接问题,目的是让观众的视觉听觉神经不至于疲劳,并永远给人新鲜感。但这台晚会内在律动关系随意性很大,节目流动起来就感到乱糟糟的。比如,把宋祖英的独唱放在第一个就是失策。那节奏先掉下来。全盘节奏稀松趿拉,观众不舒服就肯定换频道。当然,艺术法无定法,真的好手在这里是很见功力的。如果连节目本身质量都过不了关,加上这方面不能精心把握,那还不成了一锅粥?再比如,五地视频传送加网上互动是个很好的创意,可没有总体节奏、内容和时空长短的把握,反而把晚会弄成乱糟糟大杂烩,象硬帖上来的一张皮。

总之,春节晚会首先是艺术不是政治。艺术的内核是真心真情。任何远离生活弄虚作假的东西都将遭到观众市场无情的唾弃。这些问题不是今年才出现,而是早就开始了。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14/1904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