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广州惊现「免费送房」中国啥事都事与愿违
 
只给少数人看
【人民报消息】最近,一些自媒体说,广州惊现中年男子免费送婚房。 假如这事是真的,那这个男子真的挺惨。 他2019年花90万在广州荔湾湾长寿东路247号买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总价90万,他付了首付。房子基本没怎么装修,可以说是大众舆论眼里典型的「刚需」。到今年,他已经还了6年月供了。 本来这套房子是打算结婚用的,结果,今年5月,他女朋友又和他分手了。雪上加霜的是,大环境不好,行业不好做,他的收入断崖式下降。 他对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希望,所以想把这套房子免费送给想要的人,只要对方还剩下的55万月供就行。首付、6年月供近40万,他都当「沉没成本」了。「沉没成本」不是我加给他的,是他自己知道这个概念。 不太清楚此事是真是假,不过,自媒体倒是把房子内部和产证都亮出来了,看起来很像真的。 其实去年媒体就已经报道过不少地方「免费送房」的新闻。 不知道你看了这个案例,会怎么想? 多年来,大众舆论一直呼吁严厉打下来房价。太多的人们认为,只要把房价打下来了,「刚需」人群就买得起房了。 可现在呢?房价确实打下来了,但「刚需」人群不但不买房,还被迫卖房!甚至被迫「免费送房」给别人! 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事与愿违」:行政调控的结果与宣称的目的总是截然相反。 如果目的是让「刚需」卖得起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改革土地体制,实现市场化供地,如此,房子供给大,城市化大发展,人们搞钱容易,「刚需」人群自然买房更容易。 可大众却要求采用行政调控的做法,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房价打下来了,「刚需」人群反倒被迫卖房? 因为行政管制削减了房子的价值,这使得现金紧张的「刚需」人群更加不愿意持有房子。另外,地产下行带动经济下行,「刚需」人群搞钱的前景更加不明朗,所以被迫「免费送房」给别人。 类似的事与愿违的例子,这些年老在发生。 我有个朋友,是个小企业老板。他这个行当,如果能搞到风险投资,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他还经常举同学、朋友拉到风险投资,没几年就上市的例子。 前几年,他跟著舆论喊「一鲸落万物生」,痛斥互联网巨头「不搞芯片,眼里只盯著卖菜的生意」。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互联网巨头受锤,你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他说:「那怎么可能呢?打它们,跟我们中小企业有什么关系?」 前些天他也有点醒过味来了,自己在那说:「印了这么多钱,但大家都感觉没钱,钱去哪了?因为企业信心不足,风险投资不活跃,所以大家都没钱。」 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风险投资为啥不活跃?因为风险投资去组织资金投资你,是希望你能够做大。如果做大就会被打,风险投资当然就懒得搞了。」 前些年喊「一鲸落万物生」的,有不少人是中小企业老板。他们想的是,倒下一鲸,不就给他们这些中小企业家腾出机会来了吗?那是多么美好、多么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他们没想到的是,风险投资怕了、缩了,他们中小企业更没机会了,这个就叫事与愿违。 房地产遭受连续重击的时候,你说饭店老板们是不是心中暗喜自己可以买便宜房子了?我相信肯定有不少老板这样想。谁知道缺了房地产行业的消费力,饭店瞬间生意萧条,老板们别说买便宜房子了,能保住店就不错了,这又是事与愿违。 经济学反复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非市场的做法,总是事与愿违、事与愿违、事与愿违。可能有局部、少数人可以从非市场的做法中获利,但大部分人只能收获事与愿违。 可惜得很,哪怕事与愿违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但人们打死都不相信干预竟然会事与愿违。 仿佛有一群塞壬海妖,在人们耳边唱著干预之歌,使得人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6/92216.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9月6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