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明朝"天下第一家" 郑氏一门千余人同堂(图)
 
周晓辉
 
明太祖感叹道:「一千多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真是世所罕见,果真是天下第一家!」

【人民报消息】对于现代人来说,提到「家」,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而在古代中国,「家」意味着一个宗族,往往是同一姓氏或血脉相连的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地方,彼此照应、互相依存,四代同堂很常见,六代、七代同堂的也大有人在。那么,几百人、上千人真的可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吗? 天下第一家 郑濂,字仲德,别号采苓子,明朝浙江浦江人。从他的七世祖郑琦开始,就教其子孙后代做事「唯谨」。到郑濂时,他们家七代同居,历经两百多年,皆和和睦睦。因其孝悌、仁义皆堪为世间表率,人们称其家为「义门」。当地知府为鼓励邻里向他们家学习,赐予匾额「天下第一家」予以表彰。 明太祖做了皇帝后,对这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家」甚为好奇,便下旨将郑濂召到京城。明太祖问道:「汝何名天下第一家?」 郑濂回奏道:「臣合族合灶共食已经八九代,本地知府认为郑家之风可以激励风俗,遂建造牌坊,并赐以牌匾『天下第一家』,臣恐怕担当不起。」 明太祖又问:「汝家食若干人?」问有多少人吃饭,实则是问家里有多少人。 郑濂回道:「一千多人。」 明太祖感叹道:「一千多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真是世所罕见,果真是天下第一家!」 恰好河南进贡的香梨送至宫中,太祖就赐给郑濂两个香梨。郑濂双手捧梨缓慢退出宫殿,之后返回家中。太祖暗中命一名校尉跟随其回家,看看其如何处置这两个香梨。 但见郑濂回到家中,将一千多族人召至庭院,分立两旁,然后率众人面朝帝都方向叩头谢恩。之后,郑濂命人搬出两个大水缸,放了两大缸的清水,再把香梨敲碎,使整个果汁渗到水里去。待搅拌均匀,每人都分了一碗梨水,如此全家人都分享了皇帝的赏赐。 太祖知晓后非常高兴,也很感慨,明白了郑家和乐安康的原因。他想任命郑濂做官,但郑濂以年纪大推辞了。 不久后,又有人上奏说郑家与权臣勾结,向其行贿,太祖驳回,说:「郑家没有任何过错,一定是诬告。」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以「孝义家」三字表其门。 郑濂兄弟曾共撰《家范》三卷刊行。 「义门」杨家 六世同堂 几代同居的家族,明代被称为「义门」的还有福建连江县的杨崇家。 杨家重视孝悌,处事谨慎,子孙互相帮助。其六代同居,起初男女老幼共七十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后人口逐年递增。 连江县令章武听说杨家孝义,就从七十里外的县城前往杨家。到村子时,见杨崇正在田间,两人相见后,杨崇让子孙幼儿出来拜见县令。章武将杨梅赏赐给孩子们吃,但见孩童站立有矩,谨言慎行,连吃东西都规规矩矩,即便是稚儿也是如此。章武感叹而去。 杨崇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彼时杨家人已有一百五十多人。杨崇离世时,人们听到鼓乐声,有杨家人梦到杨崇做了福宁的土地爷。 此外,还有福建南平县的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代同居,男耕女织,互相照应;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代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明隆庆年间的山西长治县,有六代同居,悉听其族长约束。 (参考数据:《寄园寄所寄》)△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1/7/23/72935.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