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經濟壓力中國人生活出現五大轉變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孔屏綜合報導)綜合路透社與《經濟觀察報》消息,中共國家統計局於8月19日公佈7月份失業率數據顯示,7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上升至17.8%,較6月大幅增加3.3個百分點。這是去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2023年3月份青年的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公布的19.7%。
在共產黨獨裁專制統治下生活的中國人渴望逃往沒有共產黨的國家過上自由的生活,隨著中國經濟下行,有移民外逃想法的人越來越多,移民潮愈演愈烈。根據最新一項報告,2024年,估計有1萬五千多名身家百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富人搬離了中國,創歷史記錄。這些富人移民的首選目的地依次為美國、加拿大、歐盟、新加坡、日本和香港。而留在中國的中產階層受到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P2P爆雷等事件影響下,也面臨資產縮水、負資產風險、對未來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進而影響其消費意願,生活觀念也出現了改變。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篇來自「生活小竅門分享」的文章指出,經濟壓力正催生著生活觀念的五大轉變,人們開始探索更為簡單、務實的生活方式。
一、健康意識的覺醒:年輕人的養生新風尚
往日,公園裡晨練的身影多是銀髮族,定期體檢更是老年人自律生活的象徵。如今,年輕一代的健康意識正在崛起。他們告別熬夜,減少外賣和含糖飲料的攝入,積極參與跑步等運動。健康,是普通人最寶貴的財富。與其日後花費巨額醫藥費,不如現在就開始呵護身體。
二、消費觀念的理性回歸:實用至上,精打細算
過去,人們或許更看重品牌的光環和華麗的外表,認為品牌代表著面子,好看即是價值,金錢反而是次要考量。秉持著「要買就買最好的」的原則。而今,無論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更加注重商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區分「需要」和「想要」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習慣。「需要」是剛性需求,那就貨比三家,追求極致性價比;「想要」則可有可無,不如省下錢來改善伙食,將錢花在刀刃上。
三、技能提升的熱情高漲:投資自我,開闢新徑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線上課程、圖書館、免費講座,都是他們汲取知識的場所。投資自己永遠是最明智的選擇。
四、儲蓄意識的顯著增強:未雨綢繆,安心生活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古訓,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奉為圭臬。無論收入高低,人們都有意識地存錢,以應對不時之需。有計劃地儲蓄,既能應對突發狀況,也能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五、動手能力的全面提升:自給自足,樂趣無窮
許多人開始嘗試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家做飯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健康衛生,還能節省開支。修理小家電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只是需要耐心。即使是漏水、空調不製冷、洗衣機異響等難題,網絡上也有大量的教程可供參考。自己動手,不僅節省了開支,還帶來了成就感。
這些變化反映了人們在經濟壓力下生活觀念也出現了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