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8月8日
发表
人气:1,028
分享:
|
|
不寻常!新华社报导「十四五」成就不提「鬼城」(图) |
|
周晓辉
|
 2024年4月初,网友拍摄,雄安新区犹如「鬼城」,几乎见不到人,犹如「世界末日」的地方。(视频截图) |
【人民报消息】随著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8月3日看望正在北戴河休假的专家,传递广受关注的北戴河会议已拉开帷幕后,中共高层在官媒上也基本开始了隐身状态,但有关中共党魁的报导每天都会推出,比如其对体育的爱好,其如何引领「大国外交」等。
8月5日,中共新华社推出了一篇关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纪实」的长篇报导,这是对过去五年中共取得的所谓成绩进行一个总结。通篇看下来,当然主要还是唱赞歌,包括三年疫情都说得好似中共不曾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这自然符合中共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法。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五年所有的成绩中,没有一处提到雄安新区。关于城市建设,只在报导的后半部分这样表述「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提到了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讲话,会议明确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目标。
而在今年7月13日的新华社报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中,首先就提到了雄安新区,描述其「启动区满目葱茏,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容东片区烟火升腾,重点设施加快建设;高新区路网密织,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气象初显;白洋淀荷花绽放,千年秀林绿意盎然……」,并称这座由习「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规划建设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日新月异」,是在「谋千年大计,创时代标杆」。
要知道,在2020年10月25日官媒刊发的「十三五」时期发展纪实中,在开篇不久就提到了雄安新区,描述称「上千座塔吊,逾10万名建设者……今年秋天的华北平原,雄安新区成为全球最大工地,每天都在拔节生长」,「,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并提到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来到这里,发出了「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的定位。在此之后,才提到深圳特区。
根据中共央视2024年4月的报导,雄安新区三百八十多个重点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六千七百多亿元;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200家;还建设了公路、地下综合馆廊;云端智慧服务等等,可谓是「成果显著」。
2023年5月,习近平再次亲自前往雄安新区,放话说,自己对雄安新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不能心浮气躁」。他还在河北开会,亲自督促在京央企总部及子公司加快疏解(搬迁),并警告:「不能凭自身好恶,需要搬就得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十三五」时期由党魁「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新区,一个「谋千年大计,创时代标杆」的新区,一个投资巨大且在「十四五」继续建设的新区,一个被认为决策完全正确的新区,却没有被写进「十四五」五年成绩中,这是不是有些反常?反常背后说明了投资雄安是个失败的决策,不提恰恰是在否定这个决策,否定做决策之人。
此外,今年5月18日,中共官媒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是时隔12年后,中共对这一条例进行修订。《条例》共11章,增加了若干新的内容。
其中总则新增的第七条的内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话里话外无不让人联想到雄安这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否与「十四五」成绩中排除雄安有著关联呢?
从目前来看,雄安新区已是难以为继。除了隐形的比如教育、文化氛围等需要长期经营外,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雄安地区本身并不是水源充足地区,而且白洋淀一带生态方面脆弱,并不足以长期支撑一个庞大城市的出现。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低洼,雄安新区在建设时需要考虑防洪、排水等问题。2023年7月底,北京河北突降暴雨,河北涿州突然成为最新重灾区,大部分市区和多个下属乡镇被洪水淹没,灾情远比北京严重。当时就有声音指,这是为保雄安新区才泄洪至涿州。而不久前北京密云水库泄洪再淹涿州等地,原因也是如此。
因此,在北京中南海传出权力变更后,给雄安新区降温也是必然选择,而一个明显信号就是不将其纳入「十四五」成绩中。而一旦中共高层更迭坐实,未来雄安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8/91753.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