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中国经济放缓 「双11」遇冷
 
【人民报消息】星期一(11月11日),中国商家和消费者都发现「双十一」购物节不再像往年那样热闹,电商公司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以寻求增长机会。 据美国之音报导,「双十一」(光棍节)这个一年一度的大促销日因其日期11月11日的数字形式而得名。它最初由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发起,提供吸引人的折扣激励消费者大笔消费。这一盛会随后扩展至中国国内外的其它平台,如京东和拼多多。 「双十一」最初只是一天的活动,但中国的购物平台现在会提前几周开始促销,以提升销售额。该节日也被视为测量消费者信心的晴雨表。 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受到房地产危机和通货紧缩压力的拖累,消费者不再在购物节期间大笔购物。 「我只花了几百元买了一些日常用品。」在北京经营一家健身中心的王海华(音译)说。 王海华表示,「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上的价格不一定比平时便宜。 「都是套路,这些年我们已经看穿了。」她说。 在西安经营一家理发店、34岁的张杰伟(音译)也表示,他不再信任双十一的促销,因为一些商家倾向于先提高原价,再打折,给消费者捡了便宜的错觉。 「两三年前我还会买很多东西,甚至买过一部手机,」他说。「疫情后收入减少,我就不再买了。今年什么都不打算买。」 一些专家表示,北京近期的刺激措施对提振消费者信心作用不大。 「人们对消费缺乏兴趣,正在缩减在高价位商品上的支出,」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创始人兼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说。「自2022年10月以来,经济疲软导致全年都有折扣,双十一的折扣不会更多。」 雷小山表示,由于消费者为了应对未来的经济困难收紧支出,预计「双十一」购物节的销售额增长将较低。 以往会在「双十一」期间公布交易总额的电商巨头京东和运营淘宝和天猫等电商平台的阿里巴巴已经不再公布总数字。尽管过去的年增长率是两位数,但最近的增长估计已经下降到个位数。 据大数据服务商星图(Syntun)估算,去年主要电商平台的总商品交易额仅增长2%,达到1,564亿美元,与疫情前的两位数增长相去甚远。 通常参与「双十一」购物节的商家表示,由于广告费用高昂且销量不理想,参与的成本不再值得。 在浙江省经营服装厂的赵皋(音译)表示,支付电商平台广告费用之后,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这些平台对促销活动设有许多规则,而消费者变得更加怀疑。」他说。「作为商家,我不再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 另一位在内蒙古经营加工羊肉食品公司的商人杜宝年(音译)表示,因为消费者降低消费水平和减少支出,过去一年整体销售额下降了15%。 杜宝年表示,尽管他仍参加「双十一」促销活动,但因为销售低迷,投入较高的成本通常不会产生回报。 「我们的收入在减少,但在平台上做广告有助于维持领先的销售地位。」他说。他接著说,正考虑在更多电商平台上投放广告,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放缓,电商平台也转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包括提供全球包邮等促销,并让商家便捷地进行全球销售。 例如,阿里巴巴在其英文企业新闻网站Alizila上发布的一篇博客文章说,约7万家商家因全球包邮而实现销售额翻倍。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市场,阿里巴巴的新客户数量也翻了一番。△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1/12/86451.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