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 中國經濟復甦美夢變噩夢
 
2023年7月14日發表
 
北京街頭的修車服務。(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曾子衡綜合報導)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壞消息不斷。 過去三年來,全球需求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強勁動力,但這股動力在去年年底開始減弱。清零政策退場後,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出現市場預期的強勁反彈,出口還慘掉四個月,甚至出現通貨緊縮的預兆。 中國海關總署週四(13 日)公佈數據表示,中國6月出口年降12.4%,進口降6.8%。 數據結果嚴重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期。 另據,路透社一項調查,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增長7.3%,但由於去年同期清零政策還在,其經濟擴張的基準相對較低。 而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製造業,其6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落在49%,連續三個月陷入萎縮,反映工廠活動緊縮,產出連續三個月下降。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表示,雖然電動車、電池等商品出口持續改善,但之前被壓抑的訂單需求基本上已經消失。 彭博經濟學家朱懌認爲,中國6月出口進一步下滑、傳達了一個痛苦的信號,就是「全球經濟不會爲中國經濟復甦帶來太多支撐,而進口大幅下降,凸顯內需疲軟」,以及「出臺強力政策支撐經濟的必要性」。 此外,中國的通脹率已經從2023年3月的0.7%,下滑到6月的0%。 銀科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指出,物價指數來到0%,反映中國內部需求不足,這才是當前經濟最應該擔憂的地方;疫情解封過後,別的國家都展開報復性消費,中國卻完全相反是「報復性存款」。 人民幣存款在2023年1月再度創下新高,國民儲蓄金額增加6.2兆人民幣,同比多增7,900億元。 分析指出,中國民衆對存錢有如此高的熱情,恐怕是對未來景氣悲觀,主動減少消費,將省下來的錢存放銀行,以因應未來發生的意外。 最後,中國實施的《反間諜法》和《對外關係法》,造成外商投資直接枯竭。據《華爾街日報》整理,外國對中國的支出同比下降200億美元,相當於六分之一。 商業內幕對此結論道,「對中國來說,這份日益增長的擔憂清單正在讓它順利復甦的美夢,成了一場噩夢。」△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30,29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