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仁善鄰 國之寶也(圖)
 
智真
 
2020年6月12日發表
 



古人認爲與人爲善是爲人處世原則,而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

【人民報消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鄰里關係。古語云:「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古人認爲與人爲善是爲人處世原則,而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古代仁人君子善待、包容他人,扶危濟困,留下許多小故事。

陶淵明移居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一首《移居》詩中寫道:「昔欲居南村,非爲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他選擇移居南村是因爲看中這裏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這些人朝夕相處。「素心人」是指內心純淨、樸素之人,陶淵明每日躬耕隴畝、賦詩言志、安於貧、樂於道,也正是這樣的人。

詩中還記述陶淵明在南村與鄰居的友好關係:「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常與鄰居們一起探討詩文與人生,大家直率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切磋分析。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的鄰里關係使彼此之間受到道德的薰陶和感染,獲益匪淺。

司馬徽讓豬

東漢時的司馬徽是一位善於識拔賢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一頭豬,因爲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爲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

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自己的豬,很愧疚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讚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後來人們稱司馬徽爲「水鏡先生」,這是人們對他清雅、純明品性的讚揚。

訾汝道善施

元代時德州齊河人訾汝道,平日樂善好施,以善行聞名鄉里。同鄉劉顯等人貧困無法維生,訾汝道一一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收地租維持生活,直到他們終老把田地收回去。

有一年瘟疫流行,當時人們傳說吃一種能發汗的瓜能治病。訾汝道買了很多瓜,帶上糧食,不顧被傳染的危險,一戶戶親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

訾汝道曾經在春天把麥子、高粱借給人,等到豐收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債人無糧償還,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燒了,不要他們歸還。

訾汝道對家人說:「積累糧食本來就是爲了防備饑荒,所以如果遇到災荒年景,一定要幫助貧窮的鄉親。」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他很喜歡驢子,每天上朝回家,親自爲驢子喂料並經常照看。

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可楊翥是朝廷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飲食也明顯減少,鄰居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

楊翥聽後二話沒說,隨即就把自己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參考數據:《董正別傳》、《元史.訾汝道傳》、《育德古鑑》)△

(有刪減)

 
分享:
 
人氣:16,4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