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故宫修缮背后的无奈(图)
 
石元裕
 
2017年1月9日发表
 



2016年11月26日,北京,故宫老城墙首次启动「考古式」系统维修。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石元裕综合报导)就在2016年12月16日《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登临各大院线,好评如潮的5天之前,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新闻《单霁翔叫停故宫修缮背后的无奈:包工头找廉价民工》。

报导说,2016年11月26日,北京,故宫老城墙首次启动「考古式」系统维修,借以焕发新的青春。此外,历经10年论证,故宫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同期启动。

12月6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2014年5月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故宫「百年大修」工程是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故宫南侧的武英殿是第一个工程,之前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缮后作为书画馆对公众开放;东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曾经也为国家文物局使用,修缮后成为雕塑馆。大修工程还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些遗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修缮团队将这块荒凉了90年的土地恢复了原状,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进行,2014年5月的一天,在故宫巡查的单霁翔突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本的灰浆在干掉以后需要被清理,工人们把瓦缝间的灰浆,装了几十麻袋往下运。单霁翔感到很奇怪,过去的建筑320年都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刚修好的屋顶,又要复修?

太和殿屋顶刚修好又要复修的背后

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执行力。每年10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8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10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第四个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单霁翔说。

故宫修缮工程的转机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在会上用8分钟时间几乎「哭诉」着指出了刚才的几个问题。会后,他写报告呈交给全国政协领导,得到其批示,「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自此,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体制问题是个根本问题,而这个根本问题的根儿是重塑道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谈道德只谈经济,最后会发现盖起了多宏伟的大厦也只是不堪一击的沙堆。△

 
分享:
 
人气:209,477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