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了得!首次发现明代宫殿建筑群遗迹(多图)
 
董九旺
 
2016年6月22日发表
 



这是故宫内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这是遗迹底部的地钉(立桩)和排木(卧桩)。

【人民报消息】6月11日,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一项研究成果,日前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和建筑基槽遗迹。

这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太重大了!

当我读到故宫考古的这段报道时,立刻想起人民报今年5月6日发表的署名文章《美总统大选的宿命 川普稳步白宫》那篇文章里面有一段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历史故事。

让人非常震撼的是拿破仑真正失败的原因,是神要保住法国满街满处的精美艺术作品不被战火销毁,就不能让联军攻入巴黎,这就是拿破仑突然大败于比利时,并宣布退位、投降。目地呢?当地球村新生的时候,传统文化再次复兴的时候,后人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可以有神认可的艺术作品拿来临摹 。

那么,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时刻,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和建筑基槽遗迹能是偶然的吗?这也是让现代人可以知道老祖宗建的宫殿为什么会牢固,可以拿来临摹。下面让我们看看报道是怎样说的。

新华网6月11日报道说,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和建筑基槽遗迹。据介绍,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




这是明代早期墙基、明晚期夯土层和明晚期地面的部份遗迹。



这是明代早期墙基和明早期桩承台的部份遗迹。

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专家现场勘察后还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参考。

看了新闻报导,咱心里更豁亮了,这一步一步的棋都摆在这里,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了。

各位,加把劲儿噢!(文/董九旺)△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204,07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