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的尷尬突顯新聞改革到了臨界點
 
作者:張偉國
 
2003年4月2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這次對伊拉克戰爭的新聞報道中,北京的中央電視臺在形式上採用了幾乎現代電視傳播的所有手段,甚至大量採用CNN、半島等電視臺片段並同步傳譯,加上其世界各地記者提供戰場外的第一手消息,此外還邀請國防大學教授、解放軍將領及國際問題學者上節目分析,的確有給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個至少表面上看來一反常態的嘗試,已經獲得了政治經濟的雙豐收:在政治上是成功的把全國輿論"統一"引導到中南海的對伊戰爭的立場上來,形成了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氛圍──中國儼然成了伊拉克薩達姆統治集團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在經濟上據報道使中央電視臺收視率大幅飆升近28倍,連帶廣告價格也上漲12倍(也有報道稱廣告收入增加了8億元人民幣)。當它把這一新聞焦點變成了老百姓街談巷議的熱點時,不僅掩蓋了舉世震驚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疫情,而且成功轉移了全國老百姓在兩會之後熱切關注中南海權力鬥爭、腐敗、失業等重大國計民生問題的的視線;同時又營造出中南海爲新聞改革開綠燈的"新政"空氣。所以,中央臺這一次取得的成就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但是,它的成就是主要來自於同它自身的歷史比較之中,也來自於在新聞資源或組織關係等方面依附在它身上的各個地方電視臺繼續固守傳統的比較之中,只要你換一個角度,把它與海外媒體,或者是把它放在新聞自由環境條件下進行比較,其侷限或缺陷立刻就暴露無遺。尤其在報道的內容上,因爲中國沒有新聞自由、輿論必須是要被"引導"的,所以其觀點立場的偏頗乖張也是觸目驚心的,對伊拉克專制獨裁者和其統帥的軍隊近乎歌功頌德的評論,以及對美英聯軍明顯屬於妖魔化的報道,包括把"反戰"事實上報道成"反美",讓觀衆"自然而染"的得出一個結論:美英聯軍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受到了伊拉克頑強地抵制和反對,英勇無畏的伊拉克人民經由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武裝,將最終埋葬侵略者……

這種"輿論導向"如果是在一個資訊流通受到全面封閉的環境裏,往往會收到當局者所期待的特殊的效果,事實上這也是中共控制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屢試不爽的法寶。但是,這一次可遇到了麻煩了:伊拉克偏偏就不爭氣,幾乎沒有一個像像樣樣的戰役,薩達姆就被蒸發了,巴格達就突然"淪陷"了;其次,新聞媒體的變革應運而生──世界各大媒體的表現是史無前例的,由於對這場戰爭採取了全方位的實況報道,使之變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透明"戰爭,不管是北京政府的宣傳是如何義正詞嚴,還是解放軍軍事專家地所謂講評如何頭頭是道,都逃不過實踐的檢驗;此外,具備世界上第二大用戶市場的中國互聯網也發揮了它的神奇功能,他幾乎向每一個關心戰事的網友提供了成爲獨立軍事評論家的條件,觀衆不再像開始那樣僅僅滿足於央視在形式感官上帶來的突破,而逐漸開始本能的比較不同的消息來源形成自己的觀點。

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作爲中共喉舌權威的中央電視臺再也無法一手遮天,相反它一再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困境:星期三(4月9日)當成千上萬伊拉克民衆走上巴格達街頭,搗毀薩達姆的巨型雕塑、用鞋底抽打薩達姆的畫像、向英美聯軍士兵歡呼獻花,被恐懼壓抑了多年的伊拉克人民對自由解放的渴望象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伊拉克人民臉上的笑容和他們各種形式的公開表達,揭示了薩達姆去年以百分之一百選票當選國家元首的真相,並且爲這場戰爭的本質到底是侵略戰爭還是自由解放的正義戰爭的激烈爭辯做出了結論,同時也再次凸現中共對伊拉克戰爭的政策站到了歷史發展的錯誤一邊,並且令中央電視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幾乎它所有報道評論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內容,都已經遭到實踐的否定。與開始時候人們肯定中央電視臺的成就佔主導相比較,眼下海內外中文互聯網上批評央視的帖子像潮水一樣湧來,有些批評甚至認爲這些天來中央電視臺事實上成了"伊拉克電視臺"──薩達姆統治集團的喉舌。如果講播送薩達姆畫面的伊拉克電視臺,結果得到的是美軍炸彈的回應,中央電視臺明顯傾向薩達姆統治集團的立場,遭受越來越多觀??的批評,其後果的嚴重程度便如同無形的炸彈。

在BBC駐中國記者馬慶龍看來,央視有關美軍進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報道可以說是一種謹慎的平衡報道,一方面報道了伊拉克駐聯合國大使杜裏"遊戲已經結束"的說法,另一方面也引述了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今後仍然有大的戰鬥要打"的話。但是,對美軍進城的報道就做了手腳:薩達姆塑像被拉倒的畫面一晃而過,而且經過了精心的剪輯,使觀衆感覺不出伊拉克民衆的歡呼和表達的憤怒,解說詞也非常簡潔。 中國的報紙也差不多。薩達姆塑像被拖倒的照片被安排在報紙的裏頁。

有人形容,央視這麼做是"技巧處理",爲的是要刻意避免在觀衆腦海種下政權更疊的觀念,"中國當局急於避免的聯繫是:如果薩達姆的塑像可以被拖倒,那麼,毛澤東的塑像也可以被拖倒。" 也許是出於新聞同業的緣故,我一邊看各大國際新聞媒體對獲得自由的巴格達市民慶祝狂歡的實況報道,一邊卻在擔憂:這下中央電視臺可怎麼"善後",如果繼續前些天的報道邏輯,無疑於信譽掃地,自絕於它的廣大觀衆;反之就陷入了自相矛盾、自我否定,而且中共意識形態的主管及其政策也來不及轉彎……這對於處境對於"聲譽"日隆的央視,實在是莫大的尷尬。

就央視的現狀而言,形式硬體正在跟上國際主流媒體的發展潮流,但在體現內容的核心軟體方面,還是被傳統的慣性所駕馭,繼續與新聞自由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更何況,作爲御用工具的中央電視臺,只是官方政策的喉舌,如今面對伊拉克戰爭,央視突顯出來的尷尬,只是整個中國外交戰略尷尬的必然反映而已, 也許只要中央電視臺在成爲新聞自由環境中的獨立媒體之前,這種尷尬就是一種常態,在所難免。但願中央電視臺在報道伊拉克戰事顯現的尷尬,是轉型中的尷尬而非繼續傳統慣性的尷尬。不管是哪種尷尬,也許都是探索新聞自由發展進程要付出的代價,它標誌着中國新聞改革快到一個新的臨界點了。從央視"謹慎的平衡"之"技巧處理"來看,它已經完全具備了應對一個開放性質新聞市場的基本條件,現在的阻力來自於中南海當權者之間的權力"眼神",第三代太上皇對所有政務的最終拍板權,使得上任伊始的新官們對包括開放新聞在內的"新政"努力都胎死腹中,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央視表達的所有不滿,其實都是對中南海的不滿;人們期待央視率先新聞自由的呼籲,事實上就是對中南海啓動政治改革的期待和呼籲。

我覺得,聰明的中央電視臺編輯記者身上並不缺少這種本能:他們會不斷汲取教訓,因爲他們越來越明白:如果在新聞報道中迷失客觀公正的立場,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媒體自身,結果會把自己也賠進去。 當然,眼下問題的關鍵在於把持言論控制權力的決策者,如何審時度勢以順應變革的潮流,爲央視和中國的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發展和競爭提供應有的空間。如果忽視中國的政治現實和新聞媒體機制本身的先天不足,把責任全部集中在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身上,似乎也有欠公允。

──原載《觀察》


 
分享:
 
人氣:15,13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