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環政府大樓現在戒備森嚴 (圖)
 
作者:王芳
 
2002年4月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王芳報導/香港在「九七」迴歸之前,是一個多元社會。各類宗教活動可依法自由進行。近年來,香港政府明顯限制宗教界活動,包括中聯辦迫天主教會不能在香港舉行「封聖」儀式、羅馬教宗不可途徑香港,起訴香港法輪功學員合法請願等。三月三十日,大紀元時報特別就這些問題,採訪香港人權監察主席、基督教朱耀明牧師。

董建華和港人日趨對立

記者:董建華再次連任,國際關注香港人是否認同這樣的選舉?

朱:香港取消了國際人權法、修改了公安、社會治安條例,收緊了對遊行示威和請願等活動的限制;董建華要求人大就逾期滯港大陸人居留權問題「釋法」,改變香港終審庭地位,開始動搖香港司法獨立的基礎;特區還取消立法局部分民選席位,恢復委任制。特別最近特區行政首長選舉出現的「自動連任」,這麼荒謬「無對手連人」都在香港出現了。 種種跡象都顯示,香港迴歸五年來,香港社會變得越來越封閉,香港人民主自由出現倒退。

政府關心如何振興香港經濟,但香港人越來越缺乏對社會制度參與的權利,政制日趨封閉、倒退,這樣的社會,經濟難蓬勃。

記者:董建華這五年的政績如何?

朱:董建華將反對聲音排斥在外,聽命北京。對於一個特區首長,他現在都能講出「越是多反對聲音,就說明這個政策制定對了」,這樣排斥市民大衆的特首,我們還能說什麼呢?董建華只關心如何對北京負責,惘顧港人利益,不斷地將香港人和香港政府對立起來。

記者:香港政府正在制定高官「問責制」。

朱: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香港是否還要「一國兩制」。部級官員是否是對香港人負責,還是對中央政府負責?以前香港行政、立法兩局,對政府的運作起到了監督的作用,現在這個監督沒有了,我們如何保證「一國兩制」的有效實施?

記者:「人大」要求香港經快制定「反顛覆法」。

朱:我們認爲,基本法二十三條中涉及的條例,在香港最好是沒有內容。因爲這條法令不是普通法系,是政治性內容。因爲是政治性的內容,非常模糊,也難定義,很多灰色地帶。過往香港幾十年來,普通法系已經夠用了,根本沒有必要再製定反顛覆法這類與容易與政治迫害有關聯的法令。香港民主已經大大倒退,特區首長缺乏監督,這個時候再製定這類的政治法令,容易給政府濫用,進行政治和宗教迫害,破壞新聞自由。事實上,政府修改了公安、社團、集會條例,政府對市民自由表達意見限制越來越大,對新聞自由干預也越來越強。若再加上新制定的「反顛覆法」,更是將香港給封閉。

從過往香港市民的集會請願活動來看,香港人是非常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比如香港支聯會每年舉辦的紀念「六四」的燭光活動,涉及數萬人,但市民很守次序,沒有違法行爲;法輪功在香港的活動,也很遵守香港法律。普通法系在香港就夠用了,我們擔心,北京在香港實行「反顛覆法」,會藉此來取消香港合法的羣衆社團,壓制反對聲音,限制媒體自由言論的表達。

「黨管宗教」政策延伸香港

記者:作爲宗教界人士,香港宗教自由是否感到受壓?

朱:我們明顯地受到限制,香港宗教自由空間越來越縮小。九七年世界基督教會希望在香港舉辦國際性活動,新華社給港府施壓,認爲不合適;九九年天主教教宗希望途徑香港,遭到中聯辦反對;天主教希望在香港舉辦「封聖」儀式,也遭到中聯辦反對,而逼迫取消;中國政府對香港「一國兩制」直接地、公開干預就是在法輪功問題上,北京公開要求港府要「解決」香港法輪功問題。

本來,宗教和政府在社會有著完全不同的功能。政府是負責社會物質生存的協調。宗教是精神活動,擔負著教化人心靈等道德方面的義務。中國政府用共產黨領導的政府行爲來限制、管理宗教精神團體,本身就是荒謬。本來,天主教的「封聖」是教廷內部的重大儀式,與政府沒有關係,但卻受到中國政府的直接干預。這些事情,是過往在英國殖民地政府從未出現過的,我們感到空間越來越窄。

爭取五年後民選特首

記者:最近,香港警方對法輪功學員在中聯辦請願動用武力,香港政府並起訴法輪功,你如何看待?

朱:香港政府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不僅僅是對法輪功團體壓制,香港所有宗教團體都能感受到壓制。通過,對法輪功的武力清場,我們感到非常可悲。香港人遵守法律,不需要警方所謂的「適度」武力,我們根本不需要任何武力,任何武力對香港人都是可悲的,香港過往從來就不是這樣,但現在,我們看到,香港政府在中共的授意下,越來越害怕人民。

以前,港督府周圍是人人都可途經和自由出入的地方,現在中環政府大樓卻戒備森嚴。我不明白,爲何這樣害怕老百姓,非要將政府和市民對立,他們到底害怕什麼?

記者:香港人似乎很冷漠。

朱:香港人對中共一步一步的壓逼,似乎很無奈,也很彷徨。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呼籲,在爭取。香港天主教陳日君助理主教就宗教自由等問題,在不斷地呼籲。香港一些社會團體正在爭取在2007年能全面檢討「一國兩制」實施情況,實現一人一票選特首。


 
分享:
 
人氣:9,17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