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聲依舊 (圖)
 
2002年11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國預計將在共產黨的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胡錦濤將「沒收」江澤民的權位,坐上黨的第一把交椅。至於國家元首職位,現在是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應該在明年三月扶正。但是,對於這個即將掌管13億人口大國統治權的人,大家還是所知甚少,也不清楚他到底能掌握多少實權。

*中共交權波折*

據美國之音記者洪理達北京11日報導,在共產黨治下中國,政權交接一向都沒順利過。毛澤東主席生前選定過兩個接班人,一個是劉少奇,一個是林彪,結果倆人先後被說成是「叛徒」,在聲名狼籍中死去。兩名由已故最高領袖鄧小平欽定的繼位人,胡耀邦和趙紫陽,也因爲過於自由化而遭罷黜。 雖然說大家一般都認爲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將擔任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職務,但這並不是說他的接班已是板上定釘了。

*胡錦濤接班安排*

中國官方媒體從來沒有公開報導胡錦濤將要接江澤民的班,而且江澤民本人也沒有公開宣稱他要退位。分析中國缺乏透明的政治,不知爲多少人提供了專業飯碗。這些中國問題專家如今都說,所有的跡象似乎都證實:胡錦濤要接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弗雷德·泰維斯說,胡錦濤的上臺早在十年前黨的14大上就安排好了,那個時候,鄧小平已經表示了他的這位手下的特殊身份。泰維斯說:「早在1992年, 我們就知道,胡49歲時就被提拔進政治局常委,這至少是經鄧批准的,而在我看來整個事實證明。毫無疑問,這項任命是鄧小平本人欽定的。」

*中國決策小圈子*

中國的政治決策過程是在黨內上層小圈子內集體和祕密進行的。這個小圈子至今還受鄧小平的影響。中國專家泰維斯說,雖然江澤民本人最初並不喜歡讓胡錦濤做他的繼承人,但是胡錦濤既避免靠左,也注意不往右靠,終於得到其他高層領導的首肯。泰維斯說:「江澤民當然沒有鄧小平那麼大的影響和權力,他當時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要獲得集體決策的批准。」十年前由鄧小平一手提撥的胡錦濤今年已經59歲了。他一直韜光養晦,耐心等待自己的時機,不論是對中國人還是對西方人來說,這位國家副主席都是個謎。

*胡錦濤宋平關係*

胡錦濤生於1942年,在中國的名牌大學清華大學攻讀水利機械。他曾在內陸貧窮的甘肅、貴州工作過,贏得了黨內資歷。在這個期間,胡錦濤得到了保守的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宋平的大力栽培。胡錦濤上升得很快。這主要歸功於他和宋平的關係。1982年,他已經進入了共產黨的中央委員會。胡錦濤幹了幾年甘肅省委書記。1988至1992年擔任中共在西藏的第一把手,那是中國政治最爲敏感的地方。1989年,胡錦濤宣佈拉薩戒嚴,鎮壓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西藏活動人士指出,胡錦濤在當地的作爲表明,他是一個強硬的保守派。但是也有人說胡錦濤因爲高原反應,大部份時間都不在西藏,所以當時可能只是執行中央的決定而已。

*黨校改革教程*

1993年,胡錦濤出任中共中央黨校的校長。這是培訓國家官員的學校。他打破了死板的教程,引進對政治改革和西方管理方式的活躍辯論。一些分析家認爲,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的政績表明,他是一個溫和的自由派。然而,多少年來,連和胡有過接觸的人都對他琢磨不清。吳國光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從前也是共產黨官員。吳國光說:「胡錦濤我對他完全不了解。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個人和他有過短暫的接觸,我想,這個不足以評判他。我覺得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雖然進入中國領導層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更是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他都成功地讓別人不了解他。這對他能夠成功地繼承最高權力是非常重要的。」

*江澤民餘威*

吳國光說,胡錦濤這十年能夠在政治上生存下來,就是因爲他保持了低姿態,同時避免犯下大的錯誤。這位教授認爲,胡錦濤等新一代領導人都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被提拔的,他們會繼續支持中國的經濟改革,不會回到過去的左傾路線。吳國光說:「我想他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受惠者,這當然就決定他們不可能放棄改革開放的政策。另外,由於文革的經歷、改革的經歷,都使中國社會越來越非道德化、越來越沒有紀律。」然而,即使胡錦濤象期望的那樣成爲了黨的總書記,許多分析家指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江澤民不會徹底放棄對政府各方面的控制。作爲沒有經過檢驗的領導人,胡錦濤還必須屈從江澤民的餘威。

伊萬·梅德羅是美國智庫機構[蘭德公司]在華盛頓的中國問題分析專家。他說,胡錦濤現在的處境就像當年1989年江澤民時的情形類似。當時,出任最高職務的江澤民相對一些重量級大老而言也算是無名小輩。梅德羅說:「黨的總書記不論是胡錦濤還是江澤民,他們都受結構的制約,在運作上越來越離不開以共識爲基礎的決策結構。」因此,胡錦濤雖然可能在名義上成爲中國新的領導人,但是大多數觀察家認爲,他將繼續執行由江澤民和江的盟友推出的政策。也許還需要一段歲月,胡錦濤才能顯露他的廬山真面目,才會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


 
分享:
 
人氣:13,86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