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谎言是怎样迷人的?——从《祖国进行曲》谈起
 
何光沪
 
【人民报消息】我最看重的品质是真诚,因此十分厌恶谎言。然而我自己也奇怪:对于某些谎言,我竟迷恋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我这里说的是某些前苏联歌曲。举例来说,曾经令千百万人入迷的《祖国进行曲》,词曲作者均称大师。它曾被“莫斯科广播电台”作为对外广播的“呼号”,又曾被誉为苏联的“第二国歌”,地位相当于我们的《祖国颂》。它那激动人心的歌词宣称:“打从莫斯科走到遥远的边地,打从南俄走到北冰洋,人们可以自由走来走去,就是自己祖国的主人;各处生活都很宽广自由,象那伏尔加直泻奔流……”等等。从开头到结尾重复多达八遍的迭句,更是全曲最强烈的宣言──“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然而,正是在这首歌曲创作并获得“斯大林奖金”的前后,在苏联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清洗”。千百万无辜者被投进了遍布全国的劳改营甚至被“从肉体上消灭”,遑论“可以自由走来走去”?那时所有的苏共高干都无法担保今天是斯大林的座上宾,明天是否就变成阶下囚以至冤死鬼,遑论人民“就是祖国的主人”?甚至早在“大清洗”之前,在从“肃反”到“集体化”的运动中,俄罗斯和苏联其他各地的生活,都已经被强行纳入同一条轨道,从农民到知识分子都已经噤若寒蝉、人人自危,遑论“宽广自由”、“直泻奔流”?任何人只要看到这些冰冷冷、血淋淋的事实,能不痛感这些歌词确是弥天大谎?

奇怪的是,我一面为真实的苏联历史(《古拉格群岛》是其代表)而寒彻肺腑,一面竟还为这首歌曲而热血沸腾。我不得不自忖:谎言是怎样迷人的?我想,首先是因为那曲调确实雄壮而又感人──这一点在警示我们:杰出的艺术形式,完全可能被用来装扮谎言,这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已再次证实。其次是因为歌词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也许那理想离现实越远,反而会越发动人。这两条原因似乎不难想通,也无须多说。下面我想说说新近想到,也令人感慨又专同中国人有关的第三条原因。

1940年以后到1960年以前出生的中国人,至少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外国音乐”的感染,几乎全部来自“苏俄歌曲”。这是因为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贯彻到宣传和文艺方面,就是除了一些早已流传的古典名著之外,只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和少数“亚非拉”的音乐流行。于是,被称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其音乐作品在中国的“外国音乐”中也成了“老大”,其中最易流传的“群众歌曲”,即使在音乐素养不高的民众中,也由于经常听反复唱而耳熟能详,构成了中国人音乐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于是,在我这一代歌曲爱好者的血液中,就会挥之不去地跳动着从列别捷夫-库马奇到多尔马托夫斯基的歌词,就会永不消逝地流淌着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到杜那耶夫斯基的音符,即使在知道了《滔滔的德聂伯河》之深沉已被改成了骗人的宣传之后,即使在知道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天才曾被查禁和尘封之后,也依然不减这种痴迷!

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竟可以被少数人所控制,亿万人的精神状态,竟可以被某种人造环境所养成,这难道不令人感叹,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正如中国共产党不等于古老的中华民族一样,苏联不等于古老的俄罗斯民族。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斯大林奖金获奖作品,而是《伏尔加纤夫》的号子,是《纺织姑娘》的歌声,是《贝加尔湖草原》上被流放者的沉重足音……那是古老而顽强的俄罗斯民族灵魂之声。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0/4/1624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