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筷子的學問
 
藍關雪
 
【人民報消息】歷數三千年中華道統,幾經興廢,中華文明的大多數品種與概念,都已滄海桑田,蛻變得幾難辨認。譬如道德倫理、文字語言、衣冠習俗,要考源流,其間相去之遠不以道□計,唯獨是這「箸文化」,倒變化不大,頗有超穩定結構的架式。

「箸」當然就是筷子,在漢朝是它另有別稱叫做「挾」或「挾提」。至今廣東梅縣地區的客家人,仍沿用古代稱呼,將筷於叫「箸」、「箸挾」,並將插筷子的竹簍叫「箸簍」。客家人是自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血統較爲正宗的漢族人,他們所保持的原汁原味古漢語辭彙是最多的。

「箸」何時被稱筷子的?有此一說,善於駕舟的吳人諱忌「箸」和「住」同音,他們最伯行船擱淺,故此將「住一稱爲「快」,如此便風正一帆懸,輕舟已過萬重山了。我想此說有些道理,因爲船家的避忌特多,如廣東的「蛋家」(水上人家),吃魚從來不翻個,如何扒吃魚脊骨肋骨以下的部份呢?這可是一門功夫,你得慢慢兒練,吃得彆扭一點,總比「翻船」好得多吧?

前人有一首《竹箸詩》:「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古人之箸,多是竹木型,當然也有銅箸、鐵箸、金箸、銀箸、象牙箸和玉製犀頭箸等等。其實悠悠千年過去,筷子的形狀、格局、種類並無太大變化。

筷子「形簡意賅」,兼有挑、撥、夾、拌、扒等多種功能,中國人君臨國際乒壇,多次囊括全部金牌,西人曾謂這是筷子練就的童子功。然而,筷子比起刀叉派和手抓派,畢竟有一弱項,那就是它對付鬆散的米飯顆粒有點費力,好在祭出「扒功」,尚可聊補缺失:然而一旦對付滾圓而滑溜的佳餚,筷子就左支右絀了,譬如蘑菇、湯丸和鴿子蛋之類。《紅樓夢》裏劉姥姥在賈母家宴上挾吃鴿子蛋,「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滾在地上」。鳳姐告知:值一一兩銀子一個呢。劉姥姥驚歎:「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也就沒了。一這實非她的手上功夫不濟,原系筷子之先天罩門也。

毛澤東和鄧小平在國宴上露怯,有失中華上國的臉面,都是筷子惹的禍。毛宴請赫魯曉夫,鄧宴請戴卓爾夫人,都被盤碟裏的圓形物體所累,重蹈劉姥姥的覆轍。鄧公倒也沒讓佳餚滋溜到地毯上,卻不聿掉到了更糟糕的所在,他運箸時一不留神使岔了勁,讓圓形物體(大概是明蝦球吧)滑出雙筷,以自由落體的勢能,砸在調料碟裏,於是蝦球與姜蔥齊飛,醬油共芥末一色,不但桌布濺得斑斑點點,連鄰座戴卓爾夫人的酥胸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魚。戴氏悻悻之餘亦不免油然生出幸災樂禍之感,日前她在人民大會堂的臺階上摔了一跤,有失國體,如今一報還一報,總算扯平了。惜乎這實屬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鄧公失落的僅是一團蝦球,戴氏丟掉的卻是。整個香港。這
筷子之過,真是歪打正着!

縱觀吾國曆史,筷子與政治的糾葛頗深。早在楚漢相爭時,酈食其給劉邦出了個「強漢弱楚」的主意,建議分封被秦所滅的六國王族遺裔,使之擁戴漢王,孤立楚王。劉邦撫掌稱善。誰知張良得知,驚呼:如此漢王將死無葬身之地!他拿超桌上的筷子比劃,說:一日一封王,原來效力的六國將士就會各歸其主,而以楚王勢力之盛,他們說不定又都聽命於項羽,這一來,還叫什麼強漢弱楚?簡直就是自廢武左右!劉邦一聽嚇得把剛吃下去的飯都嘔吐出來了。這就是「借箸」典故的由來。

說到筷子與政治,還有幾個故事。其一,煮酒論英雄時曹操來一嗓子:『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便嚇得劉備猛一哆嗦,筷子都拿不住了,稀里嘩啦地跌落地上。劉備既是英雄,應不至於膽小如斯,究其因還是自家正在暗地□使壞,和董承密謀舉事,怕被曹公觀破,只好借雷聲和失箸而遁席。其二,是「借箸表直」的典故。唐明皇賜給宰相宋jing一雙金筷子,宋不解其意。李隆基說,這不是賜你金玉,而是表彰你辦事如筷子般剛正耿直。其三,是盧文紀拜相。五代時期的後唐,皇帝要封相,卻拿不定主意,便將候選人的名字寫在紙條上,置於瓶中,用筷子去挾。結果盧某雀屏中選。這大概是藏人活佛轉世「金瓶掣籤」的源頭吧,因爲藏傳佛教那個儀式,是清朝皇帝傳授給他們的。

到了現代中國,筷子和政治依然撇不清楚關係。毛澤東對美食興趣一般,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飯桌上「借箸」運籌,他和蔣介石、史大林、赫魯曉夫的幾個著名飯局,都是運轉乾坤的輝煌戰例。及至尼克松到訪,老毛「街能飯否」?似乎是一飯三遺矢了,於是只好指派周恩來去施展筷上絕活,周果然不辱使命。因爲周的「借箸」功夫,亦爲頂尖高手。猶記毛澤東宴請赫魯曉夫,同桌有周恩來、林彪等人,有記錄影片爲證,在老毛給赫氏挾菜並闊談世界革命之際,周恩來卻殷勤體貼地給林彪挾菜。林那時算哪棵蔥?然而周已洞燭其運程,在林晦暗的臉上,周讀出了他印堂發亮的騰飛軌跡,怎能不借箸以表寸心?果然,其後林彪大富大貴,周的恭順一直誠惶誠恐地維持到「九。一三」當日,他親自下令封鎖攔截林彪的座機爲止。這林林總總的「筷子政
治」,委實深不可測!

考中國的筷子,固然有金箸、銀箸、銅箸、鐵箸、玉箸和象牙箸(《紅樓夢》裏王熙鳳給劉姥姥用的筷子就是四楞象牙鑲金箸),但使用最廣的還是竹木筷子。在「忙時吃乾,閒時喝稀」的漫長年月,筷子也有閒季忙季,荒年筷子的功用難免銳減。不過如今「小康」日近,筷子的勞碌度漸增,油水似乎也多了起來。在中國,人一闊面就變的心態,看來確係祖傳的。目下國人出入食肆或以飯盒打發,多愛用一次性的衛生筷子。

這倒也不能怨中國人浪費資源,因爲東瀛的日本人更是如此。所不同者,日人飽啖之餘,拋棄的筷于都不是他們國土上生長出來的竹木,而是一概進口,其中近百分之七十都是從中國廉價進口。若然加上十三億中國人的龐大消耗量,那簡直就是蝗蟲蔽野,再做幾多「退耕還林」的善事,又如何抵擋得住蝗災一般的大嚼?

筷子文化的興廢,看來真到了一個要緊關頭。江澤民先生的「以德治國一和「三個代表」學說,似乎都未足以傳世,唯獨這一項功在千秋的大業,尚待江氏去完成,就是「食具革命」,爲中華民族於子孫孫的福祉,再不能讓筷子這一「謬種」流傳了。至於是復古到先民時代的「手抓派」,還是同化於西洋列強的「刀叉派」,學貫中西的江澤民先生會給我們掂量個明白的,大夥兒就別夫費那份心了。

摘自(爭鳴)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9/26/1610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捐助,哪怕3元5元也是鼓勵和支持。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1. 黃麗滿以死相逼 宋祖英大鬧江澤民 (25,430次)

2. 江澤民在鄧小平面前很不光彩的幾幕 (22,432次)

3. 賴昌星:劉華清是江澤民的心腹之患 (22,143次)

4. 北京傳江澤民夫人王冶坪女士自殺! (22,129次)

5. 六中全會會場大亂:肢體衝突兼高呼反江口號 (19,453次)

6. 陰錯陽差 亦人亦鬼 揚州男性 暗結鬼胎 (17,835次)

江澤民要玩兒完?「三代表」的相關消息已停發
7. 江澤民要玩兒完?「三代表」的相關消息已停發 (16,837次)

8. 絕密:中共涉入美國「9·11 」恐怖攻擊行動 (16,495次)

9. 美國遭襲,江澤民當即下了兩道密令 (16,148次)

10. 中共引火自焚 共產惡瘤將遭剷除 (15,769次)

11. 羅乾的天安門自焚案幹得真不夠漂亮 (15,545次)

12. 賴昌星:得罪江澤民,姬勝德出局 (15,503次)

13. 生前偉大,死後悲慘──寫在毛澤東逝世25週年 (15,226次)

14. 中共十六大人事突變──北戴河會議獨家內幕 (15,106次)

15. 朱熔基慢性自殺死在江澤民毒藥裏 (14,714次)

16. 黨政軍「逼宮」聲浪洶湧 江澤民急流恐退 (14,203次)

17. 北戴河十六大政治局候選人名單 江澤民的紅顏知己順利入圍 (13,742次)

18. 捉拿遠華真兇大鱷 (13,338次)

19. 上海千人包圍黃菊 江澤民作何感想 (13,335次)

20. 絕密:江澤民暗中不讓曾慶紅晉升政治局 (13,243次)

21. 香港廣角鏡:從中共內參資料看大陸貧富差距真相    (13,185次)

22. 布什敲山震虎,中共漸露馬腳 (13,146次)

23. 爲何羅幹比國際恐怖份子更殘忍下流? (13,055次)

24. 「終結恐怖戰爭」以中共被徹底終結爲告終 (12,997次)

25. 青晴:從朱總理的身世談起 (12,943次)

26. 喬石北戴河上書逼江澤民十六大下野 (12,928次)

27. 重溫《人民日報》「經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12,861次)

28. 黨政軍聯署反江 華國鋒概括「七一」講話 (12,836次)

29. 北戴河會議上沒有人給江澤民捧臭腳 (12,729次)

中共當局配合北朝鮮祕密警察在境內抓捕難民得到證實
30. 中共當局配合北朝鮮祕密警察在境內抓捕難民得到證實 (12,671次)

31. 毛江陰陽對話 (12,619次)

32. 最讓我同情的是那些劫持飛機的暴徒! (12,574次)

33. 看江澤民有條件「全退」的政治陰謀:(一)後無核心的政治遺囑 (12,561次)

34. 胡錦濤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宣佈江澤民全退的條件 (12,556次)

35. 中南海政爭激流暗湧 江澤民遭最強勁對手 (12,493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enmin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