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BBC为于朦胧发声:警方囫囵得结论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程曦报导)大陆37岁男演员于朦胧坠楼案延烧至今。在广大网民的不懈努力下,即使在中共庞大的言论控制体系下,依然寻找各种渠道和方式发声。首家报道于朦胧案的西方媒体,英国BBC中文网指出,中共警方只是专注辟谣,本身有能力对案情做详细通报,但却稀里糊涂地得出结论。 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在9月21日晚发布警情通报,称网络盛传的说法均为谣言,包括「于某某被他人组局侵害后跳楼」,「大佬要潜规则他,狗腿子替大佬组的局,他被灌醉后侵害,想不开跳楼」,「于朦胧母亲被控制」,「监控被人为毁坏,背后有挺大势力。现在于某某母亲和妹妹都被控制起来了」,以及「于某某被吊在高楼,活活拔掉指甲、开膛破肚,被丢下楼」。 为此,警方抓了主要的3名所谓的造谣者,同时也处理了一批情节较轻的网民。 BBC表示,在中国媒体新常态下,官方发布的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一般意味著公共讨论的结束。 确实,警方通报发出之后,大陆微博上就难以觅见质疑的声音,即便有针对通报可信度的疑问,几秒钟后就被删除。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贴文被删除的截图。 22日,中共网络监管部门宣布开始新一轮清朗行动。 通报表示公安机关的调查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调查访问、调取视频监控等方式完成,并直接宣布「家属无异议」,于朦胧的母亲通过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发布了声明」。 BBC表示,警方整个处理过程可以说干净利落。唯一来自官方确定的消息仅仅做到了把民众的疑虑来源全部「辟谣」。但该通报只是针对网络传闻进行辟谣,但没有披露案件本身的细节。 BBC指出,朝阳警方没有解释他们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取样、以何种形式完成现场勘查、抑或是法医检验、哪些监控作为证据出现又为何这些证据被取信——现场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有谁参与了于生前最后一次聚会?经过如何?谁录制了口供?网民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BBC进一步指出,中国自新冠疫情以来,车祸、洪水、大火等已经成为蓝底白字的通报专利,并已逐渐有取代新闻之势,成为官方确定口径、进行舆论管控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媒体的报道权责已经失去了对突发新闻报导的权力了,民众要获得灾情信息,只能从公安口中得知。社交媒体上更是罕见这些信息。 但中共官方是不是每次都如于朦胧这一案这般囫囵得结论呢?BBC认为,实际上,中共公安一直都有做详细通报的能力和惯例。 比如,同样是对于当局来说属于「重大舆情事故」的2022年徐州铁链女事件,江苏省出具的通报虽然同样没有说服中国民众,但仍然详细陈述了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了DNA检验比对确定亲缘关系,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生物确认,哪些机构、医院参与其中,呈现出可追溯的状态。 此外,去年末湖南常德一男子在小学门口驾车冲撞,警方亦在通报中表达了男子的做案动机和行为历史。 但对于于朦胧事件,中共官方截至目前仅寥寥数语用于辟谣。BBC指出,网民通过追查于朦胧死因真相,最后将矛头指向了权贵阶层。 目前,「于朦胧死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持续关注的议题——即便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于朦胧主题的帖文被严格管控,久经审核系统训练的中国网友依然通过表情符号、谐音、拼音字符、代称、发倒转图片等方式接力传播来源不明的消息。在发现于朦胧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遭遇审核之后,网民转向Threads和脸书等境外平台持续发声。 台湾经济日报9月22日发表评论指出,迄今世人并未见中共官方同步发布证伪的事证。这样的警情通报,只会让中共公安、司法甚至整个治理阶层,与中国大陆人民乃至海外华人的距离愈来愈远。 文章提出,于朦胧案的几个关键疑点,大陆公安仍未给出一个合理说法。例如从动机来说,为什么之前从无轻生迹象和言论、才从谷底翻身、第二天还有商演的艺人,怎么会突然毫无征兆的跳楼?从刑事侦查的角度来说,为何不公布或说明于朦胧的尸检结果?为什么窗户周边有明显的抓痕?他在跳楼前一天的手机通话记录为何?生前和于朦胧共桌饮酒的有那些人、是否已做了隔离讯问? 文章还表示,于朦胧案疑点重重,当今「京圈的爷们其实并不爷们」。在已经被官方定调后,又有多少「京圈爷们」敢挺身而出? △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