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这波A股上涨:虚假繁荣与真实危机
 
赵晓
【人民报消息】一、虚假繁荣的幕布 过去一年,中国股市似乎终于“回春”。 各大指数齐扬,融资余额飙破2.4万亿元,甚至超过2015年那场史诗级泡沫的顶点。媒体欢呼:“信心回来了!”政策解读也铺天盖地:央行降息、准备金率下调、国企回购、券商加杠杆——看似一场全民救市的盛宴。 然而,《经济学人》一句冷评道破天机:“这是一场纸上富贵。”涨的是指数,不是信心;热的是筹码,不是产业。 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用虚拟繁荣掩盖真实危机——银行坏账、地方债雪崩、房地产二次崩塌。 二、银行:被掏空的提款机 几年前,河南、辽宁等地陆续爆出储户存款“消失”事件,引发社会震荡。官方此后清查并“整并”290家高风险银行与信用社,看似稳定金融秩序,实则延缓爆雷。 地方政府早已将银行当作提款机: 财政吃紧,就发债;银行买单。 房地产救市,就设专项贷款;银行配合。 如今甚至要求银行承购地方债,用于地方购房、做“保障性住房”。 问题是:银行的钱从哪来? 不是市场利润,而是央行再贷款与隐性负债。所谓“保障性住房”计划,三千两百万套房背后,是金融系统被政策拖入泥潭的现实。在经济下行的年代,银行利差日益收窄,不良资产不断堆积。这,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集体飞蛾扑火。 三、股市:以假数字换真风险 自2024年秋起,“拉指数工程”全面启动。 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国资委旗下企业被动入场护盘;央行释放流动性制造“信心效应”。 结果,融资买股余额暴增,杠杆率再度飙升。散户“借钱炒股”的热情再现江湖。 但回看数据,泡沫的本质未变: 企业融资能力不升反降,全年仅筹得约700亿元股市资金,不到需求的1%。 公司用自有资金回购股票,表面提振股价,实质透支未来成长。 金融业名义增长4%,佣金收入却因内卷下滑80%。 资本市场成了自嗨的舞台,虚涨的数字掩盖了实业的衰竭。 四、房地产:从债务重整到债务绝望 “保交楼”“保融资”“保稳定”三保政策轮番上阵,但房市未暖。 如今进入“第二轮债务重整”——也就是债务的重生阶段。 过去展延利息,如今只能削减本金九成。 碧桂园等龙头企业被迫以“打折求生”,债权人拿回不到一成。 当房地产资产化为废墟,有人寄望“资产代币化”(RWA)—— 把烂尾楼变成区块链代币卖给投资者,幻想Web3能拯救旧经济。 但房地产的本质是信任与现金流,不是代币与区块链。 很显然,金融游戏不能拯救内在危机! 五、失去增长的国度 朱镕基时代,中国用高速增长化解“三角债”;但今天,增长神话已终结。 当GDP的5%被怀疑造假,当地方债、城投债、房地产债叠加成“多米诺地狱”,再无“双位数增长”可稀释坏账。 IMF预测,2028年中国增长率将跌至3.5%,低到无法吸纳新增劳动力,也无法支撑社会稳定。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体制对市场、政府对银行、政策对资本的持续干预——以短期“数据胜利”换取长期“体制崩坏”。 六、结语:幻像中的文明断层 这一波股市上涨,看似救市成功,实则更大危机的缩影。 当经济从创造价值转向制造幻像, 当信心不再源自制度,而源自政策操作, 当资本市场沦为宣传机器的延伸—— 未来的根基,正在被“纸上繁荣”掏空。 真正的出路,不在虚拟的行情,而在真实的改革。 信任必须重建,制度必须独立,市场必须脱离政治绑架。否则,股市每一次“上涨”,都只是为坠落前的幻梦加一次滤镜。 写在最后: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用“印钞与护盘”维系的繁荣,最终都会以更大的通缩、更深的信任危机收场。 真正的复兴,唯有建立在法治与自由,市场与创新之上!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0/28/92838.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10月28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