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米翻车四件套 弯道超车引爆国产品牌风险
古成
【人民报消息】进入2025年,小米有从民族品牌神坛上摇摇欲坠的感觉。
9月25日,雷军的年度演讲+新品发布会后,小米股价直接暴跌8%,千亿市值瞬间蒸发。小米15跳号到小米17,对标iPhone17,被网友讽刺为年度最佳碰瓷秀。
2025年3月底,安徽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车祸事故,导致三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4月份小米汽车又遭遇了「碳纤维前舱盖功能失真」、电池安全隐患等风暴。2025年7月至8月,小米汽车爆发召回风波。
这一起起的逆风事件,不再是雷军自我感动的情感噱头,而是小米品牌跌下神坛的实锤事故,多重危机并 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让雷军IP形象备受打击,也让小米的企业战略与品牌口碑面临严峻考验。
从2010年开始,雷军和小米走过了草根创业、粉丝经济崛起、生态链构建、上市扩张与高端转型等若干重大轨迹,成为市值超1000亿美元,年营收超3000亿人民币,全球用户超5亿的巨头企业。
如今,小米从品牌高光深陷全链路危机,从流量红利走向流量反噬,从高性价比逆袭到雷氏对标法,雷军人设被网友吊打:「过去雷军是老实人,话少,现在雷军是人老了,实话少。」
然而,小米作为典型的中国元素品牌,其光速般崛起和流星式滑落,背后有著不可忽视的制度性因素,其弯道超车竞争战略和一夜暴富的企业生态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共民族主义企业自身无法克服的体制性缺陷,和无法回避的品牌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米翻车四件套有哪些:
套件一、从糢仿秀到碰瓷秀:小米行动电话营销的反智操作
9月25日,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回应小米16改名小米17时说:「非常炸裂,跟iPhone17全系列相比,(小米17)有很多地方都超越。」
真正炸裂的是米粉的情绪,「买过一次小米行动电话,这辈子都不会再买了」「一直在抄袭,赤裸裸的,重新认识你就是抄袭,抄袭之王」「骗子入戏太深」 「电池和处理器常规升级,这就叫跨越式提升。真是说话不脸红。硬蹭苹果就直说吧」「没看出来改变在哪里,小米跑题了」「自研行动电话芯片去哪了?」
业内人士表示,小米17只不过是在玩硬料堆积,芯片搭载高通骁龙,根本不是先前鼓吹的自研芯片,整机的芯片能效、系统生态、品牌影向力及软体体验上仍 远落后苹果。
从市场反应来看,小米17,深陷销量低迷风波。
小米官方说法,9月27日,小米17系列正式开售开售5分钟,便重新整理2025年国产行动电话全价位新机系列的首销全天销量、全天销额记录。但小米就是不 公布具体销量。10月1日晚,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十一假期首日小米17系列销量表现「非常棒」,依旧不说具体销量。
29日下午,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𫓹发文:「据行业调查显示,小米17系列的出货量将大幅下降约20%,原定目标约为1000万台。如果未来定价或市场营 销没有进一步提升,17系列的总出货量可能会低于15系列的约800万台。」销量下调主要由于标准型号的需求低于预期。标准型号预期将占17系列总销量的50- 55%,但实际销量仅为15%-20%左右。关键原因是,苹果iPhone 17标准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强于预期,直接KO了小米17。
小米行动电话当初起家靠的是高性价比占领低端市场,但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多年来,小米行动电话一直在涨价,幅度远超苹果。
小米定价每年涨幅均超过10%:小米6涨15%、小米8涨17.4%、小米9涨11.1%。2020年,小米10冲高端市场,同比涨幅超30%,此后维持了三年,2024年小米15起价定价再次上调12.5%至4499元起,小米17pro max定价5999元。
苹果的涨价幅度远低于小米,加量不加价。如在小米6涨15%的2017年,iPhone8仅涨9.3%。苹果在市场iPhone7-11上升期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价格上涨节奏 。iPhone12因支持5G和屏幕更换等因素价格有所上调,但iPhone13从iPhone12的6299元又降价至5999元。进入了稳定的定价策略。
眼下的标准版,5999元起的iPhone和4499元起的小米,定价差距已经缩小至1500元。而在2011年,iPhone 4S定价4988元起,比1999元的小米1高出近3000元。
小米行动电话的高性价比现在也只是噱头而已。
套件二、小米汽车时代引发信任危机
国内人做生意总想一夜暴富,吃著碗里的还要看著锅里的。2014年,雷军提出「小米生态链」战略,投资孵化覆盖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路由器 ,小米产品线扩展到电视、笔记本、扫地机器人等。2019年小米完成上市。2021年,小米投资100亿美元,小米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
行动电话质量不过关最多是用户体验不好,汽车要出问题,那就是生命体验不好,要出人命的。小米在宣布进入汽车时代的同时,也就注定小米进入信任危机时代了。
小米这一时期信任问题集中爆发,祸不单行。
首先,安全事故频发: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严重车祸,车辆起火燃烧,车内三名女大学生身亡。事故涉及智驾失败,引 发公众对小米NOA系统质疑和锂电池易燃等缺陷。4月5日凌晨,广东湛江徐闻县发生小米SU7标准版碰撞电动二轮车事故,造成电动二轮车上两名驾乘人员死亡,小米SU7起火燃烧,事件同样延烧了小米的声誉。
其次,汽车交付混乱。2025年3月,小米SU7因产能跟不上销售出现延迟交付问题,小米汽车APP显示,消费者交付定金后基本要等半年才能提车。8月份, 小米又爆发车辆未交付却要消费者30天内交付尾款,否则2万元定金不退的丑闻,许多准车主组成维权群,要求退车;
第三,虚假宣传争议:2025年4月,小米SU7 Ultra陷引擎盖虚假广告风波,小米官方称价值为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经网友实测仅为装饰件,该功能与普通铝制机盖效果无异。小米对此支支吾吾解释不清,激发大量用户维权行为;
第四,小米汽车召回风波:小米汽车公司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11.7万辆小米SU7因辅助驾驶系统存在潜在安全隐患,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列为「受 调查影向召回」,但小米并未将实情告知消费者,而是谎称召回原因是OTA升级,以此掩盖被动召回和安全问题,导致信任度下滑,社交媒体上讽刺小米「被动召回缺乏诚意」「丧事喜办」等评论霸屏。抖音同话题负面评论比率高达65%以上。
套件三、资讯差广告砸伤大众情绪:大字吹牛小字免责
据腾讯新闻、网易、抖音和新浪等平台2025年度数据分析,小米汽车召回事件及小米17发布两大事件成为全年最受关注的品牌危机热点。
除此之外,「大字吹牛 小字免责」的小米特色广告也是催发米粉翻车、大众觉悟的一剂良方。几则典型案例引发网民热议。
小米17 Pro「逆光之王」海报。小米17 Pro宣传海报大字醒目写著「逆光之王」,但右下角以极小字体注明「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网友哗然,纷纷效仿写段子,大字「我年薪千万」,小字「来生奋斗目标」。
诸如此类的还有,小米汽车曾宣传「城市辅助领航开始推送」,但附带小字注明「仅对部分用户开放」,小米充电桩宣传「终身免费流量包」,小字却加注说明「产品规划寿命8年」 等,被批评为用大字吸睛收割流量,用小字规避责任的营销套路。
消费者普遍对小米大字吸睛、小字推责的营销设计不满,此类营销手法被业界称为「小米定语式营销」,利用人脑先入为主形成第一印象,有意在消费者视觉盲区隐藏关键资讯,诱导冲动购买,破坏市场公平。同时规避法律风险的灰色操作。
套件四:情感炒作与维稳式危机公关
面对消费者合理诉求和舆论批评,小米不仅没有积极应对,诚恳道歉和正面反思,反而拿出中共文宣和维稳的那一套家 什对待大众。
雷军多次宣称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称小米汽车是「受害者」,呼吁社会共同打击黑水军和黑公关。但网友质疑这是在回避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认为雷军以「舆情维稳」掩盖自身缺陷。
2025年9月,雷军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很大」的生活感慨,很多网友解读其为借生活化语言为产品和业务压力作情感营销,被批「炒作感情」,网友表示困惑和反感。
在日前的2025年度演讲中,雷军说自己「每天工作16小时」、「被黑得最惨」,试图表现创始人辛苦和坚持,但被网友讽刺为「自我感动」,反而忽略了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然而另一方面,小米内部的高强度工作制度(如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被外界曝光,雷军常常以苦难美学噱头来转移大众视线,掩盖小米非法用工问题,引起了员工不满和社会关注。
和众多国产品牌一样,小米遇到维权钉子户,通常使用叫警察抓人的手法压制舆情,打造捂嘴和大棒齐下的双一流危机公关糢式。
小米遭数据安全指控,弯道超车成国产品牌死穴
小米危机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共所谓民族产业路径的典型表现:依托官方政策保护与融资便利,糢仿西方技术,低成本拷贝,试图通过「弯道超车」实现快速追赶和跨越发展。小米从苹果行动电话的硬件规格、设计语言,到雷军视苹果、保时捷、特斯拉为标杆的战略定位,都体现出强烈的急功近利痕迹与空手套白狼的战略糢式。
此外,中共所谓的国产品牌背后几乎都存在国家默认下的隐私风险,小米和华为一样,都涉嫌数据收集、间谍软体与服务于中共军工的指控。
综上所述,小米及雷军2025年接连遭遇汽车安全事故、产品召回与碰瓷风波以及消费者信任危机,并非偶然,社交媒体的情绪价值,恰恰是消费大众给中国民族产业最为客观的打分,国家扶持、廉价拷贝、创新缺失、品牌膨胀、翻车砸盘、舆情维稳这一系列弯道超车的终点站必然是接连不断的事故困境。这是中共体制的无法克服的障碍与悲剧。
(人民报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