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川普 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總統對決(圖)
 
2024年3月7日發表
 
圖為2020年10月22日唐納德‧川普總統(左)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
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貝爾蒙特大學舉行的最後一場總統辯論中。
(Brendan Smialowski and 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大紀元合成)
【人民報消息】拜登和川普正式在「超級星期二」後進入罕見的歷史性總統對決賽。 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兩位如此年長的總統候選人對決,也從來沒有在如此針鋒相對的兩位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 隨著川普的最後一位挑戰者、前聯合國大使妮基‧黑利(Nikki Haley)在「超級星期二」後宣佈退選,美國正式進入2024年總統選舉的新階段:拜登總統和前總統川普之間的一對一對決,這與歷史上任何一次選舉都不同。 此外,美國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場競選活動要在競選賽道和法庭上同時進行。川普面臨一系列刑事案件審理,還有一些獅子大張口的民事判決也可能削弱他的家族企業。 與此同時,拜登面臨對其高齡和是否適合繼續任職的懷疑,他還需要克服慘淡的支持率才可能贏得第二個任期。 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公眾獲取資訊的渠道不斷擴大。過去對政治具有巨大影響的傳統媒體影響力在變弱,而新聞報導的標準和規範也更加分散。 接下來,備受關注的是三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和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是否會如期舉行辯論會。 即便舉行辯論會,選民除了關注每位候選人的白宮願景,更會格外關注他們公開露面的種種特徵——是否存在言語失誤、是否有能力勝任總統工作,是否因為高齡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等跡象。 《華爾街日報》的民意調查發現,拜登必須讓大部分美國人相信,他有足夠的頭腦敏銳度來應對這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職位,因為近四分之三的選民表示,他太老了,無法再次參選。 而川普必須說服全國,他的一連串刑事指控和不利的民事判決,不會跟隨他入主白宮並妨礙他的工作,因為一旦他被定罪,將損害他的政治地位。 川普是美國政治中的一個特例 川普是美國政治中的一個特例。他不是靠政黨的執政理念、團結黨內領導人起來的,而是依靠他的個性以及常識(common sense)吸引選民。他不按常理出牌,並改變了競選活動運作模式,包括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直接與支持者溝通。 當然他的「大嘴」也總是給他帶來麻煩。比如:他警告黑利的金主們,繼續捐金,他們將被開除出黨。這被媒體報導為,他不團結黨內。 他警告眾議院共和黨人不要支持參議院民主黨人的邊境法案說,一個糟糕的法案不如沒有法案。這反過來被民主黨用來宣傳說,川普不想解決邊境問題。 總統小布什的高級助手卡爾‧羅夫(Karl Rove)在福克斯新聞「超級星期二」節目中,敦促川普在攻擊對手時停止使用「髒話」。 羅夫說,川普已經為共和黨定調,並敦促這位前總統在勝利時保持優雅。 兩位前共和黨總統新聞祕書——阿里‧弗萊舍爾(Ari Fleischer,小布什時期)和凱利‧麥肯尼(Kayleigh McEnany,川普任期)也建議,川普在「超級星期二」的獲勝演講中能對黑利表現得友善,以增加共和黨人團結在他周圍的機會。 顯然川普聽進去了這些意見。在獲勝演講中,他注重「團結」,幾乎沒有提到黑利幾次。 民主黨總統克林頓的白宮助手道格‧索斯尼克(Doug Sosnik)告訴《華日》說,「這是川普時代,我們對這一時代了解不多。他是美國政治中最具統治力的人物,一切都圍繞著他。」 拜登經驗豐富 將第五次攀登權力頂峯 對於拜登來說,這將是他作為總統或副總統候選人的第五次競選。 拜登將在週四晚上發表國情諮文。這是作為總統的一個好機會,可以向民眾標榜任期內取得的政績,同時攻擊對手。 預計這次演講將吸引他今年最大數量聽眾,或僅次於他將於8月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演講。 根據拜登的官方日程安排,自上週五以來,拜登一直待在馬裏蘭州的總統度假勝地戴維營,直到週二下午才返回白宮。 2020年大選,拜登與川普對峙時遇上了COVID-19大流行,很多民眾選擇在家工作或上學,作為候選人,拜登很少公開露面,民主黨也很少組織大型的公開競選活動。 2016年大選,改寫歷史的事件發生在選前聯邦調查局宣佈對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重啟電郵門調查,同時加上希拉里參加競選活動時體力不支,讓民眾擔憂她的健康問題無法勝任總統。 出口民調:促使兩黨選民投票的原因不同 根據選舉數據公司Decision Desk HQ週二的出口民調,促使共和黨和民主黨選民投票的原因不同。 對民主黨選民來說,27%的人認為墮胎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還有25%的人認為是經濟,11%的人認為是教育。 對共和黨選民來說,44%的選民提到了移民問題,還有28%的人提到了經濟問題。 選舉專家認為,2024年的美國總統競選可能受到外部事件的影響,也可能受到候選人形象或政策的影響。△ (大紀元記者林燕報導)
 
 
分享:
 
人氣:22,67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