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诚信不欺 古人的经营之道(图)
 
称量度衡关乎生死,缺斤少两,少一两折福,少二两折禄,少三两就折寿了。这把古人流传下来的、作为诚信标杆的秤,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民报消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包含了诚与信,无诚无以处世,无信无以立身。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商业道德也以此为支柱。以信义为重,乃是商人中的诚贾、廉贾的本色。历朝历代出现很多诚信重义、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们以信、义、诚、仁经商,在商界赢得佳誉,结果「基业日隆,家道渐裕」。 作为诚信标杆的秤 中国古代的秤,十六两制,分别以十六颗星星作标识,前六两是南斗星六颗,再七两是北斗星七颗,最后三两是福禄寿三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福禄寿主福气、财富和寿命,古人的含义非常清晰,量度衡关乎生死,缺斤少两,少一两折福,少二两折禄,少三两就折寿了。这把古人流传下来的、作为诚信标杆的秤,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应以诚相待。 范蠡经商 注重仁义道义信义 范蠡是历史上道商之鼻祖,史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其它史书中也概括范蠡平生是「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经商讲究仁义,从不唯利是图,对合作者谦和礼让,对雇工则慷慨大方;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还开粥场赈济灾民。在经商中,年初他和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就按照年底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范蠡拥有商人、工匠和农民群体的众多人心,拥有大量稳定的合作伙伴。因为精诚合作,总成本降低很多,最终达到合作互利的成果。 范蠡重信义,有一次,范蠡经商资金周转困难,向一富户借10万钱。一年后,富户带着借据出门讨债,包裹不慎掉到江中,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于是投奔范蠡。即使没有借据,范蠡不仅连本带息归还欠款,又额外送他路费。范蠡的仁信之名广传天下,在日后的经商中,各富户愿意主动送钱上门,帮范蠡度过财政危机。 范蠡经商还「富好行其德」,十分讲究道德和道义。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一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把财富分给穷人及较疏远的兄弟,不为金钱所累。 范蠡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还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儒商始祖 端木遗风 端木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他擅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端木也是中国儒商始祖。 《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说的是子贡喜欢做生意,预测商情十分准。《史记.货殖列传》将他列为富翁排行榜第二。 子贡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学出身经商致富的商界奇才。 子贡之所以能成为儒商的鼻祖,与他的道德、志向、 学识、修养分不开。他奉行「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其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反映子贡经商的道德情操与志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的记载,说他善于观察市场行情,东西贱时买进来贮存,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子贡就是这样擅于观察市场、驾驭市场并从中获利的精明商人。 但是商人的趋利性并没有影响子贡对道德的追求,君子风范是子贡一生的追求。子贡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贡始终伴其左右。 《吕氏春秋》记载「子贡赎人」的事迹:当时鲁国有项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赎回来,可到国库取赎金。子贡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拒绝国家赔偿他赎金,其仁德之心可见一斑。 清朝义商谢廷恩 诚信无欺 江西抚州人谢廷恩是清朝著名的义商,被人们尊称「西老爷」。谢廷恩从小家境贫寒,十六岁开始到四川、福建、广东经商,以贩运崇仁特产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为主,兼营生活用品。 谢廷恩作风正派,经商诚信无欺。一次,他在福建经商时,一位首次在谢廷恩处购买苎麻的商人拿货付款后便立即走了。谢廷恩清点货款,发现他多给了总货款一半的钱。身边的人劝他装进自己腰包,但谢廷恩却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客人还钱。 谢廷恩对这个客人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某绸布店老板。他便在城中的绸布店一家家找,终于找到这位客人。谢廷恩将多出的货款返还给他,客人意外之余,被谢廷恩正派的为人折服,两人成为朋友。 这个故事在福建当地广为流传,这位客人不仅成为谢廷恩忠实客户,还介绍城内其他老板在谢廷恩处购买货物。 谢廷恩经商注重诚信,为人正派,只要是在谢廷恩处进的货,客人都十分放心,谢廷恩已成为行业的活字招牌,生意越做越大,不到二十年便已成为抚州当地巨富。 仁爱之心宽厚之德 经商成功奥妙 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准,为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基础。义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信人或以信待人,都是与义同在,依义而行。而义利之辨,古已有之,商人更是首当其冲,诚贾会以义为重。 一些杰出的古代商人深知,只有重商德才能把生意做长、做稳、做大、做活,否则不管是否合理,一槌子买卖狠赚一笔,但信誉丧失,以后人们不敢再领教。 晋商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如此则子孙必昌,身安而家肥富。」他说出这个道理,经商谨厚重义,可富而经久,合乎商人最大和长远利益。 经商重义,讲义必然以信为重,信可说是以义制利、循义经商的一种外在表现。「信近乎义」,把严守信用作为商道传承是古代很多诚贾的传统。 明嘉靖间徽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另一个明朝徽商胡仁之,经营粮食,诚信不欺,大灾之年不为「斗米千钱」所动,拒绝在米中掺假,表示决不赚昧心钱、损害信誉。「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着,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经商讲信,商人并不会吃亏。 在商道中,讲义、讲信、讲诚,皆出于孔子所说「仁者爱人」。有「商祖」之誉的战国时期白圭曾定「治生四德」,即智、勇、仁、强,更突出其中的「仁」字。他不压价拒收,不囤积居奇,以「知取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为行「仁」术,重视扶植生产、调节供求。 清康熙间徽商吴鈵秉承以仁心经商,并给其子立下十二字训言:「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教导后人在经商中要存仁爱之心、宽厚之德,这是经商成功奥妙所在。△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7/4/7108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