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小利忘大義 虞國君王失國(圖)
 
劉曉
 
2019年12月6日發表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義以爲上」、「見利思義」的觀點,在孔子看來,如果要在義利之間做出選擇,那麼義大於利,道德追求高於利益。

【人民報消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義以爲上」、「見利思義」的觀點。在孔子看來,如果要在義利之間做出選擇,那麼義大於利,道德追求高於利益。

公元前661年,正處於春秋時期,晉獻公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先後吞併不少弱小的諸侯國,其軍事力量和國土面積迅速發展。晉獻公爲了向中原地區發展,將目光投向鄰近的虞國、虢國這兩個國家上。

晉獻公準備先出兵滅了虢國,不過要想滅掉虢國,一定要經過虞國國土。晉國大夫荀息建議晉獻公將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送給虞國國君,以換得借道。

最初,晉獻公有點捨不得將自己的寶貝送給虞國國君,荀息說:「如果可以從虞國借道,那你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

晉獻公還是有點不放心,尤其擔心虞國精明能幹的大夫宮之奇識破晉國的計謀。荀息回道:「宮之奇性格懦弱不能強諫,況且他從小在虞公身邊長大,虞公和他比較親近,即使強諫,虞公也不會聽。」

於是,晉獻公採納荀息的計策,派荀息出使虞國借道。虞公收到豐厚的禮物後,馬上同意借道。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勸他不要借道,因爲虞國與虢國是脣亡齒寒的關係,一旦借道,將來對虞國不利。但是虞國國君沒有聽從。

晉獻公遂拜裏克爲大將、荀息爲副將,率領兵車400乘、精兵兩萬人攻打虢國,佔領虢國的下陽(今山西省平陸縣北),之後晉兵又通過虞國回到晉國。

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宮之奇勸諫道:「虞和虢是互爲表裏的關係,虢國亡了,虞國也將走向滅亡。絕不能爲晉國打開大門,不能縱容這種侵略別國的軍隊。借一次道,已經很過分了,怎麼可以還有第二次?俗話說的『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說的不正是虞國和虢國嗎?」

虞公卻說:「晉國與我國同宗,怎麼會加害我呢?」

宮之奇說道:「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執掌國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勞,因功受封的典策還在主持盟會之官的手中,現在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有什麼愛呢?」接着他又列舉桓莊之族的遭遇來勸諫虞公。

但是虞公依舊不聽宮之奇的勸阻,還是借道給晉國。無奈的宮之奇遂帶着閤家上下離開虞國。走之前他說道:「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這一次的假道之行過後,晉國就不用再出兵了。」後世由此有了「脣亡齒寒」這個成語。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虢國後,回身駐紮在虞國時又滅掉了虞國。

(參考數據:《左傳》)△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2,83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