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七孔流血!可怕的伊波拉出血热在广东东莞出没(多图)
 
一读者
 
2003年5月24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在广东东莞经商的台商打电话透露消息说,在东莞出现比萨斯更严重的病例(媒体所提的伊波拉出血热),发病者七孔流血,很迅速就死亡,据他知道已有100例,死亡者10人以上。

为了让网友比较透彻地了解此病,下面摘选《生物战剂-伊波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作者巫莫夫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伊波拉出血热



伊波拉病毒
令全世界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源于非洲的刚果,其名字是起源于刚果境内的一条河流,属于丝状病毒(Filo virus),由一患RNA成辫状编结的七个蛋白质组成,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奈米,长度为970奈米,在生物安全管制标准(BSL)上和天花病毒同为最危险的第四级,1976年首度爆发伊波拉疫情的时候就夺走了270条性命,不过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何种病原体,此后这种神秘的病毒先后出现在苏丹、象牙海岸、加蓬,第二次爆发是在1995年,那次爆发中约有24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发现至今已有24年,这种病毒多出现在非洲偏僻地区。

伊波拉病毒的发病症状令人畏惧,它会使患者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脏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态的块状,最后患者的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研究证实,伊波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一般潜伏期为三周,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发病的初期症状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发烧或麻疹,伊波拉病毒的出现当然更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尚不知道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和疫苗。

伊波拉是萨伊(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残杀伊波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伊波拉病毒也因此得名,事隔3年(1979年)之后,伊波拉病毒肆虐苏丹,一时横尸遍野,经过两次攻击后,伊波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消失得无影无踪,1994年12月又出现在加蓬,1995年1月起在萨伊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萨伊Kikwit市发病316例,死亡245例;在加蓬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亡31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位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一病毒,其中793人丧生。


伊波拉病毒在细胞表面繁殖
人们有理由恐惧伊波拉,伊波拉病毒与爱滋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的杀人速度却比爱滋病毒快多了,一开始伊波拉病毒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没什么两样,病人只感到发烧、头痛、喉咙痛、胸闷,但是过了几小时后,病人就会出现全身出汗,胸痛、产生皮疹、出血、腹泻、呕吐、肌肉和关节酸痛等症状,半数病人于发病后的第5天出皮疹,大多数则在第5至7天后七孔流血不止,最严重的是皮肤黏膜、鼻子、齿龈、内脏均会出血,粪便呈现黑色,出血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过一天,病人将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就连睁开眼睛都会感到疼痛,脑袋像是要爆炸一样,即使在这个时候,医生仍无法确定患者得了什么病,直到几天后,病人开始体内外大出血,连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医生才敢确定病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不过到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笔者在看过伊波拉病毒患者发病至死亡后描述下列景象:病人体内外都有大出血,由于体内的器官开始坏死、分解,而且患者也不断地从口中吐出坏死组织,我就像在看着一个人像冰淇淋似的慢慢地在我眼前溶化,直到全身崩溃而死,他们所住的病房中到处都是血,床上的被子、地板、墙壁上喷得到处都是,相当相当可怕,伊波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超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伊波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有些患者甚至在感染伊波拉病毒48小时后便死亡,而且都死得相当难看。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研究,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最可怕的生物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乎是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将已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伊波拉病毒攻击乌干达

2000年10月12日,乌干达卫生总局局长奥玛斯瓦博士披露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令医学界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再度在位于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现身,已有30人死于伊波拉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一家八口无一幸免!到10月13日,疫情还仅限于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到了14日之后,相邻的基特古姆区和里拉地区也发现了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患者,到引起国际卫生组织警惕时,这种令患者七孔流血、心肝肺脏俱烂的病毒已经呈大规模传染之势,到10月17日为止,因感染伊波拉而痛苦死去的病人已达43人,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却没有这么乐观,因为此次伊波拉病毒肆虐的古卢北部地方地处偏僻,许多居住在小村里的人们在医生赶到之前就已经死了,这部分的死亡人数很难估算,其数字远远大于已经证实的死亡人数,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乌干达北部的伊波拉病毒已夺去了191条命,其中包括护理病人的护士,他们是在照料伊波拉病患者时受感染而死的。

2000年10月14日,在乌干达古卢地区一家医院的特护病房内,三名因为9月17日以来一直照顾伊波拉患者而受感染的三名实习女护士,正在病床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随着她们一阵阵痛苦的呻吟,一团团污血顺着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肛门往外涌出,主治医生用尽了一切的办法,也没办法堵住涌出的污血,主治医生急得团团转,卫生部的疫情专家早在半个月前就应该到了,但却迟迟没有音讯,院长卢克维亚再次向卫生部报告说:古卢地区9月17日流行的绝非普通的感冒发烧,而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的神秘致命疾病,病人就像溶化了一样!卫生部才派出疫情专家;姗姗来迟的专家小组正好看到了三名实习女护士最后死亡的恐怖情景,其中一名专家震惊得连手中的器具都掉在地上,这位曾经在刚果看过伊波拉患者的专家,一路上都在担心古卢地区的怪病,现在这看起就是伊波拉,很快猜测就得到了证实:所谓的致命发烧疫病,正是恐怖的伊波拉! 


医疗人员正在消毒装有伊波拉死者的尸袋
乌干达卫生部长随后向乌干达和驻该国的世界媒体证实说,实验室检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稍稍变种的伊波拉病毒正流行在古卢地区!然而,这一发现显然已经太晚了点,伊波拉实际上已经在古卢地区已全面爆发,在意大利援建的医院里,尽管医护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10名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病人痛苦死去,医院的医疗能力也到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尽管专家们建议医院要给染上伊波拉病毒的病人设立隔离病房,但这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方面是由于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其中9名垂死的病人只能被安置在病房外一间简易屋的地下等待死亡,然而这间病房的窗户却没有玻璃,房间里的生物废弃物跟其他病房的废弃物也没有隔离,在主病房内,18名正处于不同发病阶段的伊波拉病人,正在接受医护人员的照料,其中一名护士满怀恐惧地对记者说: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害怕,我们也非常绝望,我们的精神快崩溃了!

在疫情最严重的拉科尔地区,伊波拉病毒的蔓延已呈失控的趋势。拉科尔医院院长卢克维亚带着一脸疲惫及恐惧的表情向外国记者透露:古卢地区的疫情远远比乌干达官方公布的情况还严重,前来医院求助的病人说,他们的亲朋好友中染病的人数越来越多,80%前来医院求助的病人都说他们家里已经有人因染上伊波拉而死!最令人惊讶的是,每处理一位感染伊波拉的病人,他们都声称至少已有五到六个亲人已经死去!现在就连医院也难逃恶运,有三名女护士就因为在接触病人时不慎感染伊波拉而身亡,剩下的护士们不是吓得辞职不干,就是得穿全套的防护衣才敢进行抢救!

12月8日,乌干达古卢地区拉科尔医院院长因在工作中感染上伊波拉,到12月8日为止,已经有1位医生、12位护士和2位医院的工作人员染病死亡。

恐怖、疲倦及绝望笼罩着整个地区,占据了这里每一个人的内心!对此次伊波拉病毒爆发反应迟缓的乌干达卫生部官员受到全国上下的指责,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辩护了,而是强烈呼吁乌干达民众千万不要恐慌,要相信乌干达卫生部会有办法控制伊波拉病毒在全国的蔓延,2000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两名伊波拉病毒专家已经飞抵乌干达,而救护人员也于当天乘另一架飞机到达,美国疾病管制中心也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请求派出一个由四名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赴古卢地区进行调查,伊波拉病毒专家的首要任务是设法弄清乌干达卢古地区为什么会出现伊波拉,到底是如何传染到该地区的,因为乌干达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怪病,同时有消息说,4000多名乌干达士兵于今年8月从刚果的战争中回来,经过古卢地区,他们可能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

但乌干达军方领导人否认有士兵和其家人死于伊波拉,10月17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大,乌干达政府下令将古卢北部三个伊波拉病毒肆虐最严重的地区宣布为完全隔离区,将动用军队严禁任何居住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擅自离开,身着简易防护服的乌干达军人立即全面封锁了三个地区,拉起了一道道的铁丝网,暂时封死了所有进出该地区的道路,古卢地区的疫情引起了东非各国的极度恐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东非正在经历真实的一级恐怖,乌干达的邻国都纷纷强化边境检疫措施,苏丹、肯亚和刚果政府都加紧采取措施,全力防备这种病毒进入本国,在伊波拉病毒曾肆虐一时的苏丹和刚果,民间更是一片人心惶惶。(完)

如果东莞台商透露的广东东莞出现伊波拉出血热是真实的话,那么5月23日世卫组织解除了广东的旅游禁令将是非常可怕的事。目前唯一的就是面对和减少损失,而不是隐瞒。

 
分享:
 
人气:29,49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