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精采!一语道破《红楼梦》
 
黄靓
 
【人民报消息】《红楼梦》从这部文学作品问世以来,就有人专门研究它。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这部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这部作品是对女性的讴歌;有人说它展现了一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个家族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它预示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有人说书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他身上已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其实这部书讲述了一个生动的因缘故事。

作者开宗明义,在第一回中就指出,“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英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英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书中又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到人间去了却此案。”

看来,书中虽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只有宝玉、黛玉。其他人物只是“勾出来”“陪他们了结此案的”;书中虽事情繁杂,但主线明了,即宝、黛的爱情故事,也就是还泪之说。作者紧扣此主线,展开情节。

一、神安排了书中人物命运

书中多次提到一僧、一道,如果把《红楼梦》比作一场戏剧,那么这一僧、一道则是幕后导演。这“僧”即茫茫大士,这 “道”即渺渺真人。是这两位神仙把这些人带到人间,安排了他们的出生。书中写道,这两位神仙结伴游玩,一日来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见到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正在自怨自叹,原来这玉是早年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女娲随便弃在青埂峰下。因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于是变成个扇坠形的美玉。两位神仙将玉托在手中见其晶莹可爱,决定镌上几个字,带他到人间“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经历一番。于是神英侍者口衔此玉下世投胎,即宝玉。

绛珠仙子则安排在一个江南的书香之家出生,即黛玉。而黛玉的母亲又是宝玉的姑妈,两人为姑表兄妹。黛玉幼年失去母亲,后父亲也病逝,投靠外祖母,与宝玉会合。书中另一重要人物宝钗,其母又是宝玉的姨妈,两人为姨表姐弟。因近日皇上征集仕宦名家之女充实内宫,为上京待选,遂上了京城,住在姨妈(宝玉母亲)家,也进了贾府。从此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会合,演出了一场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故事。

神仙不但安排了人物的出生,还安排了人物的性格。因绛珠仙子要“还泪”,所以黛玉一定要是个爱哭的女孩,因此安排她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孤苦伶仃,又体弱多病,这都为爱哭奠定了基础。黛玉是个袅娜俊美、风流聪慧的姑娘;宝钗则生得肌肤丰泽、艳丽妩媚。一个敏感多疑,一个豁达随意。

神仙还安排了人物的矛盾,宝钗幼时,家里来了个癫头和尚,送给一把金锁,上面镌上了八个字:“不弃不离,芳龄永继”,与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是一对,而且和尚一再叮嘱,此锁要象护身符,时时配带在身上,并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婚。”这为金玉良缘埋下伏笔。

神仙安排的十分有序,而且合情合理。此后两位神仙也化作一僧一道来到了人间,而且每到关键时刻就出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绛珠仙草为草木;宝玉曾是当年女娲为补苍天而炼的七彩石,“木石前盟”即指宝黛爱情。

宝玉与黛玉一见如故,书中写的很精彩:黛玉一见宝玉,吃了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与此同时,宝玉则喊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此两人情同手足,“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耳鬓斯磨,十分亲密。但好景不长,不久又来了个薛宝钗,此人只比宝玉大一岁,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善解人意,做事迎合贾母的心愿,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加上宝钗的母亲刚到贾府就把和尚关于金佩玉的话散布出去,暗示大家:宝玉和宝钗才是天设地造的一双,他们的婚姻才是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互不相容。宝玉从小就不喜欢他出生时,口中衔的这块玉,曾当众摔过多次。还有一次宝钗到怡红院看望宝玉,宝玉正睡中觉,宝钗看枕边的刺绣十分精美,就顺手绣起来,忽听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顿时愣住。还有一次,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宝玉说了一句玩话“林姑娘今秋或明春就要回苏州老家”,宝玉一听,“便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呆呆的,失去了灵性,直像个木头人”,贾府上下忙成一片,哭成一团。直到见到紫鹃,宝玉才“哇”一声大哭起来,当众抓住紫鹃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只要听说“林”字,就大闹起来“不得了,林家的人接她们来了,快打出去!”并对紫鹃说“活着咱们一起活;死了咱们一起化灰化烟。”这一闹,无疑是把他们的爱情展现给了贾府所有的人。他以为视他为掌上明珠的贾母、王夫人会满足他们的心愿。恰恰相反,明白了他们的私情后,更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贾母曾借批戏文说了如下一番话:“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一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女儿,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个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遂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这一番话无疑是对他们爱情的谴责,也给他们的爱情敲了一次警钟。看来,金玉良缘已成定局,木石前盟必成悲剧。

三、“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

黛玉体弱多病,一个孤女寄人篱下,再加上黛玉又是个极聪慧而敏感的女孩。眼看自己的爱情无望,心中郁结的话,又无从诉说,所以终日以泪洗面。书中多次写到黛玉的哭。而她的哭无不与宝玉有关。让我们举出几例:

黛玉到贾府的第一天就掀起轩然大波。当时贾府的主要人物全部在场,黛玉正在同众人说话,有人报“宝玉来了”,宝玉早已看到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料定是姑妈之女,到跟前细看,心想这样一个绝色女孩,肯定也有玉,就问“可也有玉没有?”听说黛玉没有,宝玉顿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满面泪痕说道:”家里姐妹们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吓的众人一拥去拾玉。贾母急得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当晚,众人都已安息,黛玉却独自垂泪,丫环袭人来询问,黛玉说:“今日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痴狂病,倘若摔坏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宝黛第一次见面,黛玉就流了泪。

一次黛玉去找宝玉,吃了闭门羹,书中写道: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一天未回,十分忧虑,晚饭后便去看看,见前面宝钗进了宝玉的院内。到了怡红院见大门关闭,黛玉扣门。谁知丫环晴雯和别人拌了嘴,没好气正在抱怨;“有事没事的跑了来坐着,害得我们三更半夜不能睡觉!”忽听又有人扣门越发生气“都睡了,明儿再来。”黛玉恐怕丫环没听见她的声音,说:“是我!”睛雯高喊:“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一概不准放人进来!”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一串串泪珠滚了下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只听里面一阵笑语声,更加伤起心来,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连花丛中的鸟儿也不忍听这悲戚之声,纷纷躲避。

一次宝玉遭贾政毒打,伤痕累累,黛玉去看望,宝玉听得悲戚之声,从梦中惊醒,见黛玉两眼肿得像桃子一般,满面泪光,宝玉劝慰她几句,黛玉更加伤心,此时虽不是号淘大哭,然而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

更耐人寻味的是越到后来,黛玉的病势越来越沉重,而黛玉的眼泪反而少了,书中写道:一次宝玉见黛玉又在哭,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今年比往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必哭一回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往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黛玉死的那一天,正好是宝玉、宝钗结婚大典的那一天,贾府上下全部在那里,潇湘馆内无比凄清,只有寡嫂李纨守在身边,黛玉悲愤交加,但此时却一话、一滴泪也没有了。为什么?正如书中所说“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好一个“泪已尽”,此笔泪债已还清,当然再也没有了眼泪。绛珠仙子还完泪债,已经没有活在世上的必要了,该回到她原来所在的位置上去了。所以魂归离恨天,一缕香魂返故乡。

纵观全书,作者将这个因缘故事,剖析出一个横断面,让读者既看到了上世的因,又看到了这一世的缘。一个生动的因缘故事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我们说《红楼梦》其实讲了一个因缘故事。

转自正见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8/29/2275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