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混戰 國人蒙羞
 
作者:沈默
 
2002年6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在北朝鮮難民闖南韓使館的背後

日前一對北朝鮮父子闖進南韓駐北京大使館尋求庇護,令中共當局顔面頓失,逐令值勤武警入館逮人,南韓領事人員上前阻止未成,最後56歲的父親被押上警車,13歲的兒子僥倖留在使館,混戰中南韓領事樸俊基、祕書邊哲煥及多名南韓記者受傷,南韓KBS與MBC電視臺畫面傳送也遭北京封鎖。事後中國大陸外交部還行文各國駐大陸使領館要求各使領館立即交出所有進入使領館尋求庇護的北朝鮮人。此外協助北朝鮮人潛入大陸尋求庇護的韓裔美國傳教士約瑟夫-崔也被中共以強暴兒童的罪行加以拘捕,目的是爲了遏制用各種方式進入各國使領館要求庇護,投奔南韓的難民潮。

前幾個月北京當局已允許38名闖進各國使領館的北朝鮮人經由第三國前往南韓,此次出爾反爾,不惜大打出手,一方面是爲了平息北朝鮮的抗議和不滿,另一方面也確是出自兔死狐悲的心情爲金正日獨裁政權補牆。

按照維也納國際公約的原則,鑑於人道理由一旦有人順利進入某國駐外使領館尋求庇護,便意味著此人踏上了該國領土,該國政府和使領館人員完全有權按照該國法律作出接受或不接受尋求政治庇護者的決定,如不接受,此人又不願自行離去,在使領館方面求助下,地主國警察方可入館抓人。這一規定其實是對等的,也適用於北京駐外各使領館,如在美國,一旦有人進入中共使領館提出政治庇護,美國警察和FBI決不會私闖外國使領館用武力將人抓出來。當然由於中共獨裁政權的聲名狼藉以及中國大陸素無民主、自由和人權可言,這種人往低處走的怪事是永遠不會發生的,哪怕象李文和這類自稱是遭受了聯邦政府不白之冤的人,也寧可在出獄後留在美國寫他的蒙難記,而不願投奔中共大使館去尋求什麼政治庇護的。

承受了五十多年分裂分治之苦的中國人民對北朝鮮難民冒著生命危險投奔自由的正義行動十分理解和同情,這也是北朝鮮人勇闖各國駐華使館頻頻得手的原因之一。爲此中共在平壤的一再抗議下陸續將外事武警換上文化程度較低的外地兵和農村兵,這些武警不分青紅皁白,只知服從命令,且爲部隊紀律所迫,不惜闖入使館,強行抓人以及毆打別國外交人員和媒體記者等,這種流氓動粗的行徑竟發生在一個泱泱大國的首都,發生在受維也納公約保護的外國使領館內,真是令十三億中國人蒙羞。

中共違反國際公約和外交規則的做法由來以久,如文化大革命中讓紅衛兵小將火燒英國代辦處,在中美軍機擦撞事件中縱恿遊行隊伍砸美領館的窗玻璃等,無一不是繼承了昔日義和團的悠久傳統,是老譜襲用罷了,只不過將扶清滅洋改成了扶共滅洋而已。

其實對北朝鮮人民所受的苦難,中共應負很大的歷史責任。正是蘇聯出武器,中國出人所發動的這一場抗美援朝戰爭,使南、北韓長期分裂分治,親人離散,肝腸寸斷。北朝鮮人民在金氏父子殘酷統治下,光餓斃的人便罄竹難書,當時如無中共悍然出兵,助紂爲虐,北朝鮮早就象南朝鮮一樣富足而自由,朝鮮也早成爲一個統一的國家,三八線兩邊的人民可免骨肉分離之苦。中共的抗美援朝到底是一場正義之戰還是不義之戰,答案不是早已清楚了嗎?

江澤民上臺之後,口口聲聲說別人堅持冷戰思維,但忠實繼承毛、鄧衣鉢的正是江澤民自己。長期以來江澤民一直把北朝鮮半壁河山看成是中共政權的東北屏障,故一直支援金氏父子的獨裁政權,支援北朝鮮發展核武器,千方百計的破壞朝鮮和平統一。

中共對北朝鮮獨裁政權的扶植和支援,完全出自其爭奪地區霸權的罪惡目的,故不惜花費鉅資長期爲搖搖欲墜的金氏父子輸血打氣,用中國人民的血汗去肥北朝鮮貪官的私囊,哪怕被人家挖了志願軍陵墓也樂此不疲。此外中共對東南亞五國毛派游擊隊的支援以及對赤柬游擊隊的支援也使東南亞各國的反政府武裝日益膨脹,殺人越貨,綁架販毒,無惡不作。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在訪柬時就遭到柬埔寨人民的強烈抗議,指中共政權曾支援赤柬游擊隊對柬埔寨人民進行滅絕人性的共産大屠殺,使柬埔寨十室九空,血流成河。而在此同時,西哈努克親王又長期住在北京由中共出資豢養,到處向毛澤東像朝聖叩頭。故中共對柬埔寨的內戰實在負有無法推諉的歷史責任。

今天北朝鮮人民爲了避免餓死,爲了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權,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前赴後繼的投奔南韓,卻從未聽說過有南韓的人民去投奔平壤,兩種社會制度孰優孰劣豈非黑白分明?

三八線的雷區和鐵絲網終有一天會像柏林牆一樣成爲歷史遺蹟,而中共對朝鮮人民所造成的禍害也總有一天會得到聲討和清算――這就是中共當局對北朝鮮進入南韓使領館尋求庇護表現得出人意外的反應過度,甚至不惜違反國際規例闖入使館抓人、打人的原因之一。

一個行將就木的反動政府在老羞成怒之下,除了用流氓手段和訴諸武力來爲自己遮醜外,還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令它起死回生呢?

二00二年六月十七日於芝加哥


 
分享:
 
人氣:10,80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