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瞧瞧!江澤民的理論火箭還趕不上李瑞環的腿(圖)
 
青晴
 
2002年5月3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聽說江澤民的講話都是曾慶紅給擬的稿,這也就是說江澤民高舉的是曾慶紅的尿片子,他自己那塊還是借的。

有人說,當年搞中國的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時,技術總監是萬里,他提出有不少困難的問題急需解決,沒想到木工突擊隊的年青隊長李瑞環的每個建議都使問題迎刃而解。萬里發現了這個人才,等施工完成後馬上提拔他爲北京建工局局長,張百發爲副局長。隨着職務的步步提升,有人問當年的鐵工突擊隊隊長張百發:「怎麼你的職務總在李瑞環之下。」他說:「李瑞環博覽羣書、非常刻苦,我就不行,說什麼都不太清楚。他什麼都知道,而且說得頭頭是道。」

中央高層的人都知道,李瑞環根本沒拿正眼夾江澤民,而江澤民聽見李瑞環講話就牙根癢癢,就往上頂火,有人說李瑞環生來就是克江澤民的。

有個朋友打電話來說,李瑞環5月28日在英中貿易協會午宴上發表了一篇很好的講話,但不知其中哪些話戳到江澤民的肺尖兒上了,所以新華社只是《摘要》他的講話而沒有發表全文。下面我從新華社摘幾段精采的給您看看:

我們熱切歡迎英國企業界的朋友們到中國來開展合作、進行交流,到中國來投資經營、尋求發展。

爲了促進雙方的合作,必須加強彼此的了解。了解是友誼的前提,了解是合作的基礎,了解包括對現狀的了解也包括對歷史的了解,包括對經濟的了解也包括對政治的了解、文化的了解,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因爲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勞動、智慧的結晶,是構成一個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內容,是維繫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則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論語》提出「禮之用,和爲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由於「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現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着和以處衆、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爲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處世乃至內政和外交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天人調諧」,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又是一個能動的主體,人必須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與自然圓融無間、共生共榮;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要求「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厚,互相關心、理解,與人爲善、推己及人,建立團結、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崇尚「合羣濟衆」,社會由個人所組成,個人離不開社會,應當尊重個性、鼓勵個人的追求和創造,又必須融入集體、把個人的目標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表現在各個國家的關係上,倡導「協和萬邦」,國家間應當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禮尚往來,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國際爭端要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各國之間應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係;表現在各種文明的關係上,主張「善解能容」,各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對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不應當相互排斥,而應當彼此尊重、相互學習、保持特色、共同進步。在座的各位多是經商的,是從事經濟貿易的,做生意要講發財、講發展。怎麼樣發財、發展呢?「和」的思想認爲「和氣生財」,只有通過商量溝通工作,營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圍與環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財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對方的存在爲前提,坑害對方就等於破壞合作,應以互惠互利爲目的,謀取雙贏。做生意要着眼整體、看到長遠,即使一時達不成協議,也不能傷了和氣,「買賣不成仁義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經商之道、發財之道、發展之道。

「中國的「和」的思想傳播到世界特別是歐洲後,受到了許多思想家的重視和推崇。早在17世紀初,英國學者羅伯特楞k頓就在其著作中稱讚中國人「和平而安靜」。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中國問題》一書中寫道:「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爲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爲和氣是第一位的。」這種品質「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類似的看法還有很多,比如在德國學者萊布尼茨的《中國新事萃編》、法國學者伏爾泰的《風俗論》以及當代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等著作裏,都有這方面的闡述。由於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當今時代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繫更趨緊密,世界的面貌更加快速多變、複雜多樣,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融又相互激盪,不同利益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人對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多,人與自然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着如此衆多的共同問題和挑戰,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凝聚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和諧共存、協調共進更加受到全人類的普遍關注。如何努力克服工業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端,創造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如何妥善處置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資源與發展的關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有效化解各個國家、各種文明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和衝突,保持世界的和諧與安寧;如何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爲價值取向,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這些已經成爲世界各國必須深入思考、認真對待的現實課題。了解中國的「和」的思想,可以爲思索解答這些課題提供有益的啓示。(摘完)

瞧人家李瑞環,就一個「和」字就能講那麼深刻。而江澤民說了些什麼呢?江澤民說中國共產黨必須鼓勵社會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指出理想的中國文明應當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這些話聽着怎麼那麼耳熟?記得四、五十年前報紙上淨是這些話,怎麼現在成了「江澤民的產權」了?

有個中學二年級的學生說:「我們老師講得可比他好,還比他年青四十歲,不如讓我們老師當國家主席,讓他回家待著去吧!」有人告訴他不要胡說、否則會招來麻煩,他理直氣壯地拿過報紙說:「江澤民在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科技的貧困會導致物質的貧困,也會導致精神的貧困。」我們老師說,他把話說顛倒了,老師說因爲精神貧困、道德敗壞,只顧爭名爭利,腦子都用到這方面去了,所以沒時間研究業務,那科技水平上不去,當然物質也就貧困了。是精神的貧困導致科技的貧困、物質的貧困,而不是科技的貧困導致物質的貧困,精神的貧困。」旁邊一位小學生點點頭說:「我都聽懂了,江澤民連這個都不懂,不配當國家領導人。」這就難怪江澤民在院士大會上講話時,那1200位科學家表情冷淡了。

說實在的,江澤民再弄出幾個三瘸腿來,也象CNN說的,他是一個把別人的東西改巴改巴標上自己名字的投機者而不是真正的改革者。

怪不得高層的幕僚說,每次江澤民要和人家李瑞環理論理論時,都被噎得小眼兒一楞一楞的,肚子一鼓一鼓的,乾沒輒!


 
分享:
 
人氣:15,66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