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十多年的謎團──張學良爲何堅持不回大陸?
 
作者:青竹(新西蘭)
 
2001年12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因發動西安事變而被幽禁長達半個世紀的張學良,在獲得自由之後,有十幾年時間可以返回中國大陸短期逗留或定居,但他卻始終耒成行,終於客終他鄉。究竟是什原因,使得張學良始終沒有返回大陸呢?

●張學良對中共有利用價值

據香港爭鳴雜誌11月號報導,十月十四日,張學良將軍逝世。中外媒體對此紛紛大量報道評論。其中有一個謎團未能解開,那就是他在被幽禁長達半個世紀獲得自由之後,有十幾年時間可以返回中國大陸短期逗留或定居,但他卻始終未成行,終於客終他鄉。

六四大屠殺之後,馬列主義完全破產,民族主義成爲中共的最後一棵救命稻草。張學良是民族主義的象徵,其餘熱對於中共仍有重要利用價值。如果能夠把他拉回大陸,無疑會爲中共臉上貼金,緩和其人心喪盡、危機四伏的專制獨裁統治。

●中共十年力邀統戰未果

爲了勸誘張學良返回中國大陸,中共費盡心機,不懈努力。一九九一年三月,張學良首次離開臺灣赴美國探親,中共企圖藉機拉攏他返回東北。通過張學良的女兒牽線,中共派人與張會面,並遞交了中共領導人的一封信。這封信由鄧小平委託鄧穎超所寫,邀請張回家鄉看一看。然而,被張將軍婉拒。

一九九六年,在張學良九十六歲生日時,中共特別選派國家一級京劇演員,專程前往檀香山爲張學良演出「四郎探母」等劇目,以期激發張的思念故鄉之情,其用心可謂良苦也。

在這十年之間,中共不斷派遣使者、說客和張學良的老部下,勸說張將軍返中國大陸一行。中共的最高目標是要力爭使張葉落歸根,最低目標是達致他訪問東北故鄉。總之是企圖造成政治轟動效應,以便中共從中漁利。在邀請的繁多名目中,不外乎紀念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等等。但有時不免弄巧成拙。例如,張學良曾經在二三十年代苦心培植東北大學,爲家鄉建設培育人才,即使在三四十年代戰亂時期,東北大學也沒有中斷。然而,中共建政之後不久,就拆散了東北大學,甚至把它的名字也取消了。四十年之後中共爲統戰張學良的政治需要,一方面搞無中生有的「東北大學七十年校慶」,另一方面又重建東北大學,竟然還有臉請張學良當名譽校長。

●不捲入臺海紛爭只是託辭

不管中共百般勸誘,張學良始終沒有成行。一種說法是他不願捲入大陸與臺灣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紛爭。其實,張學良確曾認真考慮返回大陸。他曾經就此徵求朋友的意見。他認爲這多年沒有回去,也該還東北父老鄉親一個人情,而且他表示不怕中共統戰。這說明他並不真正在意捲入臺海兩邊的紛爭。

●趙一荻家人遭中共迫害是主因

那究竟是什原因,使得張學良始終沒有返回大陸呢?主要原因在於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家人慘遭中共迫害,她堅決不同意丈夫以任何名義前往中共統治下的故土。趙四小姐的衆多親屬被中共加以莫須有的政治罪名投入監獄,強迫勞改甚至槍斃。儘管中共使者和說客一再道歉和解釋,趙四小姐卻始終不能原諒這些毫無人性的專政暴行。(無獨有偶,江澤民爲感謝幫助他的大兒子獲得留學美國獎學金的老同學,曾經屢次邀請他訪問中國大陸。但是,這位同窗的夫人堅決反對,其原因也是其家人遭到中共殘酷迫害。)

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使中共絕處逢生。正是西安事變救了中共一命,此後才得以坐大奪得天下。因此,毛澤東盛讚張學良「把我們從牢獄的情況下解放出來,有歷史功績。」周恩來也在一九五六年的西安事變紀念會上,推祟張將軍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江澤民亦稱讚張是「偉大的愛國者」,「彪炳青史,爲世人景仰」。按說中共應當報答張學良和照顧其親屬,然而,張學良的家人不僅未被善待,反而慘遭中共迫害。

●張弟是黨員也被中共迫害

張學良的很多親屬慘遭中共整肅。只看他的弟弟張學思一例,就可見中共對於張學良是恩將仇報。張學思早在讀中學時就加入中共地下黨,在遊說張學良做出決定聯合共產黨反蔣抗日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九四六至四九年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利用他的張學良胞弟身份收買東北民衆人心,委任他爲東北幾個省的副省長和省長。他積極努力工作,爲鞏固中共東北根據地做出了傑出貢獻。中共建政之後,他曾官至海軍參謀長,爲海軍建設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但在文革期間,他卻被羅織以特務罪名遭祕密逮捕,關押數年,最後被中共害死。他在臨死之前只有兩個要求:一是把糊在窗戶上的報紙拿開,讓他見見陽光;二是給他一頓東北家鄉飯吃,只不過普通的酸白菜燉土豆和煮高梁米。但就連這麼可憐的一點要求,中共也不予滿足。

張學良與張學思手足情深,對於其胞弟被中共害死,能夠無動於衷嗎?張學良的口述歷史預計將在二OO二年出版,屆時人們將看到他對此的想法。試想,當趙四小姐力阻他大陸之行時,他難道會不思考這個慘案嗎?假如他返回大陸提出悼念張學思,中共將情何以堪?

中共勸誘張學良迴歸故國失敗一事說明,中共一方面要人們忘記它的暴政,另一方面又繼續製造冤假錯案甚至血案,如此,何以服天下人?


 
分享:
 
人氣:13,19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