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老百姓在等待大救星再世
 
2001年10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毛澤東去世後,中國大陸曾多次流行過"毛澤東熱"。今年九月九日,是毛澤東去世25週年紀念日,預計中國大陸又會或大或小地流行一陣"毛澤東熱"。

英國《衛報》記者布魯馬在今年早些時候走訪了毛澤東的誕生地韶山和毛澤東曾經學習和工作過的一些地方,他發現,毛澤東的畫像、紀念章、毛的著作無處不在,毛澤東已經成了"半神半人"的偶像,許多商家甚至在靠這股"毛澤東熱"在賺錢。

布魯馬說,毛澤東顯然已經進入了中國民間聖人的萬神祠,與黃帝和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傳奇仙人一樣,被老百姓供奉。

也許最能說明中國人心目中的這個"半神半人"的特徵的,就算是湖南省長沙市的省立博物館了。布魯馬發現,該博物館有一個展品豐富的毛澤東內褲展。布魯馬說,這頗爲有趣地說明,中國人心目中的毛澤東既神聖,又非常人性化。

中國國內外談論"毛澤東熱"的文章很多。使許多西方政客和學者感到迷惑不解的是:爲什麼鄧小平政府和江澤民政府把大躍進和文革的罪過同他推到毛澤東身上,卻仍然有那麼多中國人瘋狂地迷戀和崇拜毛澤東呢?

☆ 階層不同,態度迥異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高常範認爲,不能籠統地談論中國人的"毛澤東熱"。他說,中國的官僚和知識分子與普通的工人農民對待毛澤東的態度大不一樣,"毛澤東熱"是普通人搞起來的。

中國的官僚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受到了毛式政治運動的殘酷打擊,儘管他們之間也有自由派知識分子全面否定毛而官方對毛態度曖昧的區別,但他們中間從來沒有興起過"毛澤東熱";而普通的工人農民不是毛澤東政治運動的目標,特別是工人,他們是毛澤東政策的受益者。而在江澤民時代,由於貪官污吏倒損公肥私,絕大多數國營企業倒閉或嚴重虧損,工人大批下崗,生活無着落,醫藥沒處報銷,工人是改革的最大利益受損者,於是懷念毛時代的「大飯鍋」的安定生活;而農民在毛澤東時代的赤腳醫生醫療制度、低價教育優惠在江澤民上臺後蕩然無存,稅務名目繁多,壓得農民喘不過氣,耕種的成本瘋狂上漲,貼錢種地不如不種,大批農民離鄉背井出外求生,數億貧困農民沒有能力應付高價醫療和高價教育,生活倒退,大大不如三十年前貧窮但生活有保障的毛澤東時代,農民成爲中國社會的最低階層者,於是農民也不禁常常憶苦思甜起來……工人農民對現狀的不滿和懷舊心理,引發了工人農民的"毛澤東熱"。

長沙市的一位歷史學教授的話說,"知識分子越恨毛澤東,窮人也就越喜歡毛澤東。"

毛澤東在中國普通人中間的"半神半人"化過程,是與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再次使腐敗、混亂和貧富懸殊明顯化的過程同步的。在經濟改革中利益受損的工農階層對此怨聲載道,但許多作爲中共高層改革派"幕僚"的知識分子卻爲此辯護說,腐敗和貧富差距是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副產品,這樣,就使知識分子和工農更加疏離。

☆ 八九民運:不同的神像

其實,這種疏離和對待毛澤東的不同態度早在八九民運時就露出了端倪:當時學生們擡出的是自由女神像,一些工人擡出的卻是毛澤東像。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教授威特認爲,雖然八九民運期間學生和工人都在抗議鄧小平政權,但是,他們代表的思想基礎卻截然不同,那些抬着毛澤東像遊行的人實際上代表的是對改革不滿和懷舊的社會基礎。

可嘆的是,六四鎮壓時,軍隊的坦克在碾碎了自由女神像的同時,也碾碎了通過民主渠道來疏解社會不滿和整合不同社會階層利益的希望,中國如今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皮諾切特式的右翼獨裁和毛澤東式的左翼革命。

☆ 百姓等待毛澤東再世?

就在高常範那篇分析"毛澤東熱"的文章在互聯網上發表之後,一位網民馬上"跟貼"說:"中國的改革是老百姓的災難,中國老百姓在吃二遍苦中看清了改革的實質是復辟資本主義,所以老百姓現在反對改革。"

另一副"跟貼"的帖子則在古雅的文字中透露出"殺機":"領袖功比泰嶽,人民情逾蒼海。浪拍雲崖,永無絕期。讓一切反動派發抖吧!!!"

《衛報》記者布魯馬在關於"毛澤東熱"的報導結尾處這樣寫道:"中國普通百姓可能又在等待下一個毛澤東、或其他大救星的出現。"

工農階層如此熱烈地懷念呼喚毛澤東,這是無德無能又雞腸寸肚且妒忌心極重的江澤民所不容的,所以江澤民玩弄歷史,將毛澤東紀念堂擴充爲「先賢殿」(即增加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五人座位)。並且,據中共中央辦公廳人士透露,去年秋天,江澤民已暗中下令將毛澤東遺體送八寶山祕密火化。由於行動高度保密,故特意給毛澤東取了化名,臉部胡亂化裝,使公墓工作人員難以辨認。爲了掩人耳目,沒有派高級官員護送遺體,毛澤東遺體在一片淒涼中化爲青煙。目前,毛澤東紀念堂裏的水晶棺中的「遺體」只是蠟象。據說蠟象共有3個,以第2號爲最逼真。

連開國老祖宗都敢去糟踏,這真是中共紅朝末世的徵兆!

 
分享:
 
人氣:10,90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