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麻醉鱼”引震怒 中国成“同归于尽型社会”(图)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程曦报导) 营养学家说,吃鱼肉对健康好处很多。所以,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鱼。可没想到,有中国网友近日曝光了“麻醉鱼”的内幕,让民众望“鱼”生畏。原来,为防止鱼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和卸货时受伤而影响卖相,商家用麻药把鱼麻醉了再运输。 我们来看看网友发出的视频,一大群活蹦乱跳的鱼在水池里等待装车运输,工人们往水池倒入多桶不明药水,很快,水池里的鱼安静下来,不再扑腾,有些甚至不动弹了。这时,工人很轻松地从水池里把鱼抓出来装箱。 中国人用药麻醉鱼的全过程。(视频) 另一个视频更可怕,一辆运鱼车的车厢里,大草鱼全部陷入假死状态,工人们用渔网捞出来装车。 中国大草鱼被麻醉后运输。(视频)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很多鱼类生性好动,在卸货和运输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乱蹦乱跳而受伤,而鱼一旦受伤不仅影响卖相,还会降低成活率,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运输中,商家会放“鱼麻药”,使鱼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安静。 而按照之前的方法,水产品在长途运输中常通过加氧使得活鱼镇静从而减少运输中的伤亡损失,但是与直接倒入麻醉剂相比,这种加氧的方法成本高出不少。 那什么是“鱼麻药”呢?在中国电商平台和电商网站的介绍中,“鱼麻药”有“鱼安定”“渔夫宝”等不同名称,有效成分为丁香酚,部分产品号称“只需一滴,鱼儿任你摆布”。
大陆电商平台和电商网站售卖的鱼麻药。(网络图片)
大陆电商平台和电商网站售卖的鱼麻药。(网络图片)
一位卖家介绍说,他们的“鱼麻药”大多供给大型运输方或养鱼基地,一立方水用大概20毫升,就起麻醉作用。水产从业者通常会在运输过程中使用“鱼麻药”,让鱼暂时昏迷,待到达目的地后,鱼醒过来还是鲜活的。 有商户透露,麻醉药有味道,会换水后再卖鱼,这个药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他也不清楚。 有博主发布视频称,海鲜市场上的活鱼,大部分都是打过麻药的,大家有时买的鱼吃起来有一股牙疼水的味道,那个就是麻醉药了。 “麻醉鱼”的内幕曝光后,许多中国网友感到无奈:“国人吃的东西里,除了药里没药,其它都有药。” 目前日本、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允许使用丁香油作为水产麻醉剂,但投放量通常要控制在10至100毫克/升之间。但美国有明确规定:“在运输立即用于消费的食用成鱼时,不得使用麻醉剂,以防止危害人体。” 大陆水产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使用该麻醉剂的商户基本均为“凭经验”随意添加,并不清楚添加剂量标准与安全风险,“认为鱼只要醒过来,体内麻醉剂的成分就消失了,所以不会有事。” 水产专家表示,对于麻醉活鱼运输,在中国,目前这方面没有相关规定,存在著监管空白。不过不管是什么麻醉剂都要适量,比如,多大水箱,多少条鱼,添加多少麻醉剂,应该有一个标准。可现在,给活鱼加麻醉剂的量都要凭商人的经验和他们的良心,这一点很可怕。 除了使用麻醉剂,还有不少商贩为了让鱼不死,保持鲜活,往水里加孔雀石绿等工业杀菌剂。但这个孔雀石绿会致癌。 去年,台湾从中国进口的“冻大黄鱼”,被检出含有禁用于水产品的抗生素“恩氟奎林羧酸”,这种抗生素过量使用可能会影响肾功能。 “麻醉鱼”的视频曝光后,再度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我们“吃的东西除了药里没药,其他都有药。” 实际上,除了“麻醉鱼”,硼砂猪肉、打蜡苹果、甲醛白菜、泡药荔枝、……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名词,其实都是大陆市场上商贩用来保鲜的绝密“武器”。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互害型社会”,也叫“同归于尽型社会”,是指食品安全领域,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终端,食品安全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一些无良者在生产有害食品,却又被其他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所害。 比如卖“化学牛肉”的,很可能所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举杯庆祝,喝下的却是工业酒精兑制的假酒;假酒公司的员工,为孩子买到的奶粉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在奶粉企业食堂里,正在供给“化学牛肉”烹制的午餐……不信任与恐惧感弥漫全社会。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7/92938.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7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