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以反歷史虛構「撥亂反正」
 
2003年2月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本報1月16日刊登青晴的文章透露道,據可靠消息,《英雄》是江澤民說服張藝謀爲美化他而拍的。江刻意把贏政(秦始皇)塑造成自己的化身,所以影片中有一段對歷史的篡改,秦始皇說服刺客荊坷,「寓意其寬宏大量降服天下。」江批了三千萬美金給張,並說一切爲這部片子開綠燈……)

評《英雄》的反歷史虛構

作者:胡平

《英雄》宣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受到猛烈批判。爲《英雄》辯護的人說,《英雄》裏的故事是虛構,何必當真?

這剛好把話說反了。正因爲是虛構,所以尤其要當真,否則豈不辜負了編導虛構的一片苦心?

大致上說,歷史小說或歷史影劇的虛構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如《三國演義》,是在歷史上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油添醋。第二種類型,人物和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合情合理;不具事實真實,但具有情理真實。《英雄》的虛構顯然和上述兩種都不同。《英雄》的故事發生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中(這一點編導相當強調),但故事本身是虛構的;關鍵在於,《英雄》裏虛構的刺秦故事完全不符合情理真實而且違背情理真實,它不僅不是歷史,而且還反歷史。

對歷史進行反歷史的藝術虛構,通常表明作者對歷史真實非常不滿,因爲真實的歷史嚴重地違背了作者本人的價值標準。作者對歷史真實的不滿是如此強烈,以致於他認爲,只要他還必須在歷史真實或歷史的情理真實的前提下做文章,那麼,無論他怎樣演義虛構,仍然不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他自己的價值觀念,所以,他公然地有意地違背歷史真實並且違背情理真實進行反歷史的藝術虛構,以期突顯作者自己的價值傾向。「改造」歷史,就是用自己的價值觀改造歷史。在被改造的歷史中,作者展示給我們的不是歷史,而是作者自己的價值觀。

舉個例,《蕩寇志》就是一部反歷史的虛構。我們知道,《水滸傳》是根據《大宋宣和遺事》中幾段記載渲染演義而成。關於《水滸傳》的主題思想,有人說是「誨盜」,有人說是「忠義」,有人說是歌頌反抗,有人說是讚美投降;也有人說統統不是,《水滸傳》的主題思想無關緊要,作者無非是把一段歷史記載給我們編成了一個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又好看又好玩的故事而已。

假如說對《水滸傳》這部書,人們還可以見仁見智,有不同的解讀的話(但是,這不同的解讀決非半斤八兩而無高下之分),那麼,對《蕩寇志》我們就不好這麼說了。

本來,根據史書(儘管你可以對其可靠性存疑),宋江一夥確被朝廷招安,可是,《蕩寇志》的作者卻要進行反歷史的虛構,去掉宋江等被招安這件事,改成被朝廷大軍毫無妥協餘地的徹底剿滅。本來,早在《蕩寇志》問世之前,梁山好漢的故事就流傳了多年,深入人心;《蕩寇志》的作者要寫《蕩寇志》,顯然就決不只是換個法子講一個有趣好聽的故事而已。他是以此來表明他對草寇的深惡痛絕,也是力圖對《水滸傳》流行多年造成的閱讀效果「撥亂反正」。作者堅信,梁山草寇犯上作亂,罪該萬死,朝廷怎麼能招安?縱然這夥強盜被招安後的下場也不美妙,那終究還是太便宜了這夥十惡不赦的強盜!所以,作者要把人所共知的一段招安歷史生生抹去,硬是讓梁山好漢一個個都死在官軍的刀劍之下。

讀《蕩寇志》,你不能也不該不重視它的主題思想和政治傾向,因爲那正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就象你讀寓言不應該不重視它的寓意。

《英雄》的情況與此相似。刺秦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從《戰國策》到陳凱歌),至今不衰。只要你了解有關的歷史,了解此前關於刺秦故事的種種描述及其社會影響,當你看到《英雄》,你很難不強烈地感受到編導者以反歷史的虛構來作翻案文章「古爲今用」的創作意圖。

有趣的是,當年《蕩寇志》的作者和辯護者決不諱言該書的主題思想(事實上,他們唯恐別人不關注);而今天爲《英雄》辯護者,卻很少有人敢於堂堂正正地爲《英雄》的主題思想和價值取向辯護。他們只是一味地顧左右而言它,假裝《英雄》根本沒有什麼重要的思想觀念要表達。那是否意味著辯護者們自知理虧心虛,知道他們那套道理端不上臺面,只能暗示不可明言?

轉自觀察

 
分享:
 
人氣:13,40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