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
文謹報導)上海魔都一直被認爲是中國經濟的領頭羊,繁榮和現代化的象徵。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有文章指出,上海不僅經濟增速乏力,在消費領域也開始落伍。不僅上海,包括北京、廣州,深圳這些一綫城市的苦日子已經來臨。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裏呢?
金融時報經濟主編徐瑾9月10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出的一個關注的點是,一線城市不僅經濟增速乏力,而且在消費領域也開始落伍。
從經濟增速來看,全國經濟增速為 5.3%,而領跑者已經不在是以前的一綫城市。以 6.4% 的增速位居 30 強城市增速第一名是煙臺,上海與深圳同比增速分別是5.1%和5.3%,廣州更是只有3.8%,廣東另外兩個城市佛山是2.3%和東莞是4.8%。合肥上半年的經濟增速6.0%則領跑長三角兆城市。
文章表示,在出口遇阻,投資不旺的情況下,消費成為不少地方提振經濟的最後稻草,但是一線城市的消費同樣不樂觀。
按照中共國家統計局資料,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217978億元,增長5.1%;餐飲收入27480億元,增長4.3%。
對比之下,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734億元,同比下降3.8%,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60億元,同比增長1.7%,都低於全國增速。更突出的是餐飲增速,北京上海雙雙向下降,北京市餐飲收入672.6億元,同比下降3.6%;上海991.4億元,同比下降2.6%。對比之下,大家熟悉的多數二三線城市餐飲收入基本都高於全國平均數,長沙增速5.4%,成都增速4.8%,武漢增速10.7%,重慶增速6.4%。
現實生活中,2025年「極致低消費」風暴正在席捲大陸的一綫城市,以往白領上班族捨得花錢在咖啡店買咖啡,現在則對公司茶水間供應的即溶咖啡就能滿意。
據公眾號「Jair視界」報導,北京國貿某金融公司的會議室裡,28歲的投資顧問李薇正在給同事示範如何用15元做出三菜一湯。她熟練地將預製菜包(調理包)倒進微波爐餐盒,而轉動計時器的手腕上戴著價值3萬元的機械錶。
這位月薪2.1萬的白領,在消費帳本上赫然寫著「月均消費3124元」的紀錄。
在上海虹橋商務區的全家便利店,39元的午餐時段套餐銷量同比下滑27%,而隔壁微波食品貨架補貨頻率提高至每日三次。
美團研究院的數據揭示,2025年上半年單價15元以下的餐飲訂單佔比達68%,較三年前提升22個百分點。
上海白領們將「帶飯率」視為新的社交貨幣,金融街茶水間的微波爐前,每天中午排起的長隊成為寫字樓新景觀。
理髮行業正在經歷結構性洗牌。傳統美髮沙龍客單價從258元降至138元,而家庭理髮工具銷量暴漲300%。
交通出行領域的數據更具顛覆性。滴滴出行日均訂單量較峰值時期減少180萬單,而共享單車品牌「哈囉單車」會員數量突破1.2億。
在深圳,甚至有白領開發出「地鐵+步行+共享單車」的混合通勤模式,將通勤成本壓縮至每月80元以內。
這場靜默的消費革命,正在重塑一綫城市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一綫城市的苦日子已經來了。文章解釋,一線城市類似中國經濟的金絲雀,他們的反應,其實是經濟的寒暑表。
文章進一步分析,經濟不好的含義傳遞往往從最為敏銳的地方傳遞到最不敏感的末梢。在上海這樣的一線,過去主要優勢在於連結海外以及國內,依靠市場吃飯,對於宏觀相變最為敏感。這些城市消費主要依靠中產支撐,而這些中產隨著房價下跌以及35歲現象等情況,如今花費都變得小心謹慎。
目前,在中國一線城市,五千工資比比皆是。社區超市每天工作10小時一個月輪休4天,往往就是5千起步,幼兒園的保育員阿姨也不過三到四千。
此前引發熱議的全民社保,由於社保基數上漲迅猛,對於低收入人群和企業都是壓力山大。在現實壓力之下,今年直到9月初,還沒有省份公佈社保基數上線數。
對於一線居民來說,高房價本來他們財富的底氣,如今上海和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基本已經回到十年前。最代表市場價格真相的二手房房價,無論政策如何放鬆,始終在下墜。
從前上海、北京的中介對業主還挺客氣,現在的中介都很強勢,房東很弱勢。據説中介動不動就問業主:「你的買入價是多少?你要虧錢了。」如果覺得不合適,直接說「不行,我不拍了」,然後威脅走路。賣房子的情況基本上都是虧本的,有些房子跌得特別厲害,首付都跌沒了,最後也只能虧本賣。
文章指出,出現的各種問題各有原因,分析到最後,其實都和房地產有關,也和財政競爭有關。
長三角、珠三角屬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這些地區和外部的聯絡非常緊密,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他們往往首當其衝。比如在北方,經濟不好時,北京有政治優勢,可能還會相對穩定;但在南方如上海、深圳,如果經濟增速下滑,反應通常會更快、更明顯。
文章最後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房價、消費、財富問題看起來是孤立的,其實本質都是經濟問題,經濟不回暖,很多問題無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