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德國軍事力量正在強勢崛起。過去幾十年德國在軍事方面一直保持謹慎低調,可是最近因為俄烏戰爭不斷升級,中共威脅越來越明顯,加上全球局勢劇烈變化,德國一改往日作風,接連動作頻繁。到底德國最近做了哪些大動作?又意味著什麼?我們馬上來詳細解讀。
對土耳其軍售獲准 德國軍事出口突破
首先看一個最新消息。7月23日,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德國聯邦安全委員會批准了向土耳其出口40架「颱風戰鬥機」(Eurofighter Typhoon)的軍售交易。這款戰鬥機是由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聯合研製的尖端戰機。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幾天前也表示,英國和德國都支持這筆軍售,希望能儘快完成。從這裡我們能看出來,德國現在對於北約內部軍事合作的態度越來越積極,也正在逐步轉向更加主動的軍事角色。
德國對土耳其軍售的決定,象徵著德國不再像過去那樣拘謹、保守,這次是真的開始走向國際軍事舞台的前台了。
尖端科技加持 德國推動「歐洲曼哈頓計劃」
除了剛剛提到的傳統軍售領域,德國最近在軍事科技創新方面也動作頻頻。路透社報導,歐洲最具價值的國防初創企業赫爾辛(Helsing)的創始人舍爾夫(Gundbert Scherf)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歐洲防務科技領域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他甚至直接將目前歐洲軍事科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比作二戰時期美國著名的「曼哈頓計劃」。
赫爾辛公司主要開發的是軍用攻擊無人機和先進的戰場AI系統。就在上個月,這家公司進行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一舉翻倍,達到120億美元。舍爾夫說,今年,歐洲在國防科技採購的支出,首次超過了美國。
另外,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德國政府現在也開始積極減少官僚審批程序,讓這些初創企業能夠快速地與德國軍方進行直接對接,迅速將最新的尖端科技應用到軍事實戰領域。
德國這一系列的變化,可以說是徹底顛覆了過去幾十年的防務思路,向全世界展示了他們在軍事領域「技術強軍」的新方向。
打造歐洲最強常規軍 德國軍事大轉型
說到德國的軍事轉型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具體的數字。今年5月,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表示,德國計劃在2031年之前,打造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國防預算將提升到GDP的5%。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5%的GDP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這意味著德國每年的國防支出將達到1,600億歐元以上,德國的軍隊規模也將從現在的18.2萬人,增加到20.3萬人,甚至未來可能達到24萬人。
更重要的是,德國將全面升級坦克、戰鬥機、艦艇以及數字化指揮系統等關鍵裝備,可以說是冷戰以來德國最大的軍事轉型行動。
不再限制射程 德國軍援烏克蘭全面解禁
除了自身軍事轉型以外,德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也大幅增加。
5月26日,德國總理梅爾茨宣布,德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將不再設置射程限制。也就是說,未來烏克蘭可能使用德國援助的武器,直接攻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目標。
其實在過去,德國一直非常猶豫,不敢向烏克蘭提供射程較遠的「金牛座」巡航導彈,擔心引發俄羅斯強烈反應。但現在,這種顧慮完全消失了,德國已經全力以赴,堅決支持烏克蘭反擊俄羅斯的入侵。
北約防務大升級 德國扛起領頭羊角色
德國的軍事擴張,不只是本國的事,更直接影響了整個北約的防務戰略。
根據最新的北約峰會達成的協議,到2035年,北約整體的國防開支將達到GDP的5%。其中,3.5%的資金將投入到核心的國防領域,包括軍人的招募、軍事裝備的維護和運營;另外1.5%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工業的擴張。每年的軍費預算將高達3萬億美元。
而在這些龐大的開支中,德國的角色至關重要,僅次於美國。德國不僅需要大幅提升自身的軍事投入,還要承擔起整個歐洲防務體系整合的重任,比如軍事基地的升級、網路安全體系建設,以及能源安全的防護措施。
從這些布局來看,德國明顯已經從過去的被動防禦轉向了主動出擊。換句話說,德國正逐漸成為歐洲軍事力量的「領頭羊」,在北約內部發揮關鍵作用。
兵役重啟 德國社會心態大轉變
德國軍事上的轉型,不僅停留在預算和裝備的增加上,就連整個社會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BBC報導,德國聯邦國防軍最高將領布魯爾(Carsten Breuer)將軍表示,現在俄羅斯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他認為俄軍的侵略行動不會止於烏克蘭,北約必須在未來四年內做好充分準備。布魯爾強調,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德國自己想花多少時間準備,而是普京還能給歐洲多少時間。他呼籲德國儘快行動,應對俄軍從網路攻擊到無人機入侵軍事基地等各種混合戰手段的威脅。
最近德國武裝部隊專員伊娃.霍格爾(Eva Högl)也向德國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直接指出目前德國軍隊在彈藥儲備、士兵數量以及軍營設施等多個方面嚴重不足,僅修復軍營設施這一項,預算就高達670億歐元。
BBC報導還提到,德國社會過去一直因為二戰歷史而對軍事持謹慎、懷疑的態度。然而,俄烏戰爭爆發之後,這種傳統的謹慎正在快速消退。年輕一代德國人開始意識到,要捍衛自由與民主,軍事上的強化已經不可避免。一位18歲的德國年輕人夏洛特(Charlotte Kreft)就表示,以前德國人都以為避免軍事化是防止戰爭的唯一方式,但現實情況迫使她改變了想法,德國必須儘快適應新局勢。
雖然很多德國人對此還不是很習慣,但大部分人已逐漸接受了這種轉變。他們認為,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德國已經沒有其它選擇了。
布魯爾將軍強調,德國需要額外再增加10萬名士兵,包括預備役在內,總兵力達到46萬人,才能真正守護德國自己以及北約東翼的安全。他提到,恢復某種形式的兵役制度已經是絕對必要的了。
破除財政限制 德國啟動戰後最大規模擴軍
二戰結束以來,德國首次大膽打破了過去幾十年嚴格的財政保守傳統。
3月18日,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一項高達1兆歐元的龐大軍事與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這意味著德國未來在軍事領域的預算將徹底擺脫過去的債務上限限制。
除了軍事投資外,這個計劃還包含了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基金,目標是現代化德國全國範圍內的醫院、學校、公路和電網等關鍵設施。
德國總理梅爾茨指出,這次投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德國本國的防務提升,更是為了構建更為強大的歐洲防務共同體。他強調,德國已經不能再依賴美國的保護了,歐洲國家必須自己主動承擔起自身防務的責任。
紅海事件升級 德國與中共爆發軍事摩擦
說完德國的軍事擴張布局,我們再來關注一下德國近期遇到的一次重大外交摩擦事件。
7月8日,德國外交部長突然緊急召見了中共駐德國大使鄧洪波,原因是7月2日前後,一艘中共軍艦在紅海區域,用激光瞄準了一架正在執行偵察任務的德國軍機。這架德國軍機當時參與的是歐盟主導的「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任務目標是保護紅海航道上的商船免受葉門胡塞武裝的襲擊。
通常來說,軍艦用激光照射飛機是一種明顯的威脅或警告姿態。因此德國軍機上的飛行員迅速終止了偵察任務,並安全返回了東非的吉布地基地,機組人員沒有受傷。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Johann Wadephul)表示,德國政府對中共的這一舉動感到「異常惱火」,強調這種行為「完全不可接受」。歐盟也明確表態,譴責中共軍艦的行動「危險且無法接受」,並召見了中共駐歐盟代表,表達抗議。
對此,德國軍事專家維戈爾德(Thomas Wiegold)分析稱,中共軍艦使用激光的目的未必是要直接摧毀飛機,更可能是試圖阻止德國偵察機觀察到敏感信息。同時,激光本身也可能對飛行員造成視力傷害,以此驅逐外國飛機。他還指出,中共軍方一貫對西方國家的軍事偵察行動表現出極為敏感甚至偏執的反應,非常擔心軍事情報被外界掌握。
北京則堅決否認德國的指控,聲稱德國的說法「與事實完全不符」,並辯解稱,中國軍艦當時只是在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但中共的這種解釋並沒有緩和德國與歐盟的憤怒。德國堅持表示,他們手中握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中共軍艦的激光瞄準行動威脅了機組人員的安全,並嚴重干擾了歐盟的軍事行動。
那麼,德國的軍機為何會出現在紅海地區執行偵察任務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背景。
德國參與的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途經紅海航道的商業船隻,特別是防範來自葉門胡塞武裝的襲擊。自從2023年秋天加沙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盤踞在紅海南部的胡塞武裝多次向以色列和過往商船發射導彈和火箭彈,嚴重威脅了國際航運的安全。甚至一些商船不得不繞道南非好望角,大幅延長了運輸航程。
中共海軍自2008年開始,也在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以「反海盜護航」的名義,保持常態化的軍事存在,並在2017年於吉布地設立了海外首個軍事基地。雖然中共官方稱也反對胡塞武裝襲擊民用船隻,但卻始終拒絕與西方國家聯合行動,強調所謂「尊重紅海沿岸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由此可見,紅海地區已經成為各方角力的重要戰略地點,德國派遣偵察機執行任務,就是為了保障關鍵國際航道的安全暢通。
剛才提到的紅海事件,恰巧發生在歐盟與中共原定於7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峰會前夕。這場峰會原本計劃聚焦經貿議題、烏克蘭戰爭以及其它區域安全問題。但在這次軍事摩擦後,很多分析人士擔憂,這場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歐中峰會,恐怕很難再取得實質性成果,甚至可能淪為一次外交上的失敗。
德國政府這次的反應極為強硬,德國外交部強調,德國願意與中共保持平等對話,但絕不會容忍中方任何違反國際規則的挑釁行為。
德國面臨俄羅斯間諜威脅 軍事情報警報拉響
剛才我們聊到了德國與中共的外交摩擦,現在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德俄關係上。
德國軍事情報部門(MAD)近期發出嚴厲警告:俄羅斯在德國境內的間諜活動正顯著增加,尤其是針對德國的軍事設施和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偵察、破壞,以及網路攻擊的行動變得越來越頻繁。
德國軍事情報部門負責人洛森貝格(Martina Rosenberg)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指出,現在俄羅斯的間諜活動幾乎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平,並且手法更加多樣。僅去年一年,德國發現類似的可疑事件就比以往增加了一倍。這些俄羅斯間諜通常通過第三國進入德國,甚至利用一些具有俄羅斯背景或持雙重國籍的人士,試圖進行拉攏、施壓,迫使他們合作。
最近幾個月,德國海軍也頻繁成為這些破壞行動的目標。比如,有德國軍艦的電纜被切斷、飲用水系統被污染,甚至還有驅動系統內部被發現植入了金屬碎屑。這些事件已引起德國軍方的高度警覺,認為俄羅斯的威脅正在全面升級。
俄羅斯「混合戰」升級 德國智庫成目標
俄羅斯對德國的攻勢,並不局限於軍事和情報領域,就連學術研究領域也受到波及。
德國第一電視台(ARD)17日報導,德國的東歐研究協會(DGO)和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最近被俄羅斯官方列入了所謂的「極端分子」和「不受歡迎組織」名單。
這一系列措施給這兩個重要智庫帶來了巨大壓力。按照俄羅斯的規定,任何與這些智庫有來往的研究人員,都可能面臨最高12年的監禁,個人資產會被凍結,銀行帳戶也可能被封鎖。這意味著德國與俄羅斯之間原本正常的學術交流和自由討論的空間幾乎被完全切斷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專門研究東歐問題的德國學者都不得不中斷與俄羅斯同行的交流,甚至連前往其它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國家,都變得極為謹慎。
德國外交部與德國憲法保護局(BfV)明確指出,這實際上是俄羅斯政府針對研究克里姆林宮權力架構的德國智庫展開的系統性行動,目的就是切斷俄羅斯與西方世界之間所有的理性對話渠道。
德國再度成為俄羅斯「頭號敵人」 背後原因曝光
俄羅斯最近對德國頻繁施加壓力和威脅,這背後,其實是俄國民眾對德國整體態度的全面惡化。
據報導,俄羅斯唯一獨立的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一個月前的調查顯示,德國已經取代美國,再次成為俄羅斯民眾心目中的「頭號敵國」。調查中有高達55%的俄羅斯受訪者,把德國視作主要敵人,這個比例遠高於英國和烏克蘭。
德國為什麼突然又成了俄羅斯眼中的頭號敵人?首先,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極為堅定,尤其是在現任德國總理梅爾茨上台後,他針對俄羅斯的言論變得非常強硬,甚至公開表示:「俄羅斯實際上已經在攻擊我們」。
另外,俄羅斯近期頻繁對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發動所謂的「混合戰爭」,包括網路攻擊、基礎設施破壞、間諜滲透、假資訊傳播等。這些行動已經逼得德國不得不採取更強硬的回應措施。梅爾茨還強調,他有義務提醒德國人民,俄羅斯事實上早已發動了一場針對西方國家的全面「混合戰爭」。
歷史恩怨難解 德俄關係成世紀難題
事實上,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係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複雜糾葛。從19世紀的合作與競爭,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激烈敵對,再到冷戰時期的長期對峙與短暫對話,德俄關係一直充滿著矛盾和衝突。
尤其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與俄羅斯的對立再度升溫。面對俄羅斯的威脅,德國政府不僅大幅提高軍事預算,更採取了嚴格的外交手段和經濟制裁措施。同時,德國國內的輿論也開始呈現出明顯的「恐俄」傾向。這種反俄情緒逐漸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過去那些主張與俄對話的「知俄派」,也越來越被邊緣化了。
觀察者網分析指出,現在德國政府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除了是對俄羅斯威脅的直接回應,也是出於國內政治和戰略考量,希望藉此團結國內民眾,並強化整個歐洲的防務力量。
但觀察者網同時也提出,這種持續不斷的對抗局勢,可能會讓整個歐洲大陸的局勢更加不穩定,甚至進一步加深德國國內「知俄派」和「恐俄派」之間的社會分裂。
我們從德國的軍事擴張開始,談到了德國與中共、俄羅斯之間的外交摩擦,也回顧了複雜的德俄歷史關係。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德國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越來越主動的角色。
各位朋友,你們怎麼看德國這次的軍事崛起?你覺得德國在當前這個國際局勢下的戰略選擇,究竟是明智之舉,還是在冒險賭博?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踴躍留言。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2ebXA2yTPUSg631de0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