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发布图片,显示最先进的电磁炮在「飞鸟」号试验舰(JS Asuka)进行测试。这标志著日本在电磁武器领域取得重要里程碑。(日本海上自卫队网页截图)
【人民报消息】日本防卫省据报正积极开发被视为可拦截中共和北韩极音速武器的「电磁砲」,近期更将首次以接近实物大小进行海上发射试验,以确认命中目标精准度等性能,以期未来把这种新型武器部署在搭载「神盾系统」的舰只与新型护卫舰。 《读卖新闻》报道,电磁砲的特征是透过砲管内的轨道导电,产生动力射出专用的金属砲弹,发射速度、射程均较传统使用火药的砲弹更快和更远,同时因不用火药,砲弹会更易储存及更安全。 改变战力平衡关键角色 除了可用于攻击舰艇、飞机、无人机,电磁砲还被认为可用来拦截飞行速度达音速5倍(5马赫)以上且可不规则低空飞行的「极音速武器」,足以扮演改变战力平衡的关键角色。 日本早在2016年已开始研发电磁砲,2023年夏天,海上自卫队曾将之搭载到试验舰「飞鸟号」(Asuka)上进行实验,今次飞岛号将首次搭载全长6公尺及重约8公吨、接近实战尺寸的电磁砲作海上发射试验。 日本首要目标是开发舰载型电磁砲,惟目前仍面对轨道被砲弹磨损导致难以连续发射,以及发射速度降低等技术性问题;防卫省去年5月曾与德国、法国的国防部及研究机构签署共同研究协议,并派员到已停止开发电磁砲的美国军方使用其实验数据,务求将电磁砲实战化。另一方面,中共也在加速开发电磁砲。 北韩极音速导弹疑造假 至于北韩,《中央通讯社》(KCNA)今年1月曾报道,当局成功从平壤郊区发射新型极音速中程弹道导弹(IRBM),并以12倍音速飞行了约1500公里,准确落入东岸外海目标区,飞弹的第一次顶点高度近100公里,第二次顶点高度则为42.5公里。 其后南韩联合参谋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表示,侦测到一枚从平壤地区发射的中长程弹道导弹,飞行约1100公里后落入海中,但认为该枚导弹只达到顶点一次,未能达到第二次,远未达极音速弹道导弹的标准;发言人李诚俊指出,由于朝鲜半岛作战空间狭小,几乎不存在监视死角,即使导弹依不规则路线飞行,南韩军方仍能进行追踪与探测,「北韩媒体公布的导弹射程和第二次顶点高度,可能都是假数据。」△(转自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