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报消息】 中共党魁习近平访俄首日,遭遇到一场堪称惊魂的「斩首」事件。当日,习近平刚下飞机,车队还未拐进红场,天空开始发出轰鸣声,随后地上开始传出轰轰的巨大爆炸声......
一场惊心动魄的「斩首未遂」事件
据江峰时刻视频报导,5月7日,莫斯科红旗飘飘,军乐齐鸣,摆出一副欢迎贵宾的大场面。可就在习近平专机刚进入莫斯科空域那一刻,迎宾礼花尚未升空,乌克兰就给习安排了一份特殊迎宾礼。
据消息人士称,近200架无人机直接穿越俄罗斯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杀向市中心。其中几架甚至直接攻击了距离红场不到五公里的俄罗斯特技飞行表演队基地。
更玄的是,据现场人士表示,爆炸发生时机卡的恰到好处,正好是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刚从车上下来。轰的一声,地动山摇,空气中弥漫著火药味,莫斯科一下子进入了战争状态。
现场人士表示,当时习近平身边的安保队伍迅速反应,十几名保镖瞬间围成肉墙,秒变人盾,几乎是半推半拖的把习塞进防弹车,动作流畅的像演练了无数遍。当时场面一片混乱,中共外交部长王毅当场脸色煞白,像木偶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则是立即向习近平的方向快速移动,不知当时是否也想沾一下「肉墙人盾」的光。
后来一切恢复正常后,习近平重新下车步进克里姆林宫。但外媒镜头捕捉到习近平步态略显僵硬,颇显异常,随即引发外界对其健康状况的新一轮揣测。
无人机时代的领袖安保挑战 红场背后的警讯
有分析指出,此次事件突显了当代战争形态的重大变化。小型无人机已不再仅为侦查与后勤用途,而是具备了穿透高层级安保系统、精准斩首目标的能力。传统的重大目标防御概念,如飞弹拦截、电磁压制与多层雷达,在无人机面前显得力有未逮。
本次习近平访俄期间发生的无人机袭击事件,虽未酿成直接重大冲突或外交危机,但其象征意义重大。它提醒各国领袖:在现代战争中,即使位高权重,也难言绝对安全。
这场近距离发生于俄罗斯首都核心区域的袭击,象征传统防空体系在面对小型无人机时的明显破口。
在冷战时期,领袖出访的安保通常依赖封锁空域、严密人力部署与雷达网控。而如今,廉价、灵活、难以侦测的小型无人机,正成为战场与非战场之间模糊边界的催化剂。这不仅使领袖级目标暴露在更高风险中,也对「安全可控」的传统访问模式带来根本挑战。
中共领导人在俄罗斯受到潜在威胁,凸显北京与莫斯科当前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现实考验。虽然中俄双方在政治与经贸层面加强合作,但在实际军事防御协调方面,俄方此次未能有效阻止无人机接近核心区域,难免引发北京方面的疑虑。
另一方面,乌克兰选择在习近平访问期间进行精确打击,也被外界解读为一场「心理战」。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挑衅,更是在向外界表明:无人机技术可以在国际高层外交活动中发挥影响力,改变地缘战略格局。
国际军事观察家指出,这类「战争边缘的外交冲突」将在未来愈加频繁。无人机技术的普及意味著任何国家、乃至非国家行为体,皆可能透过低成本手段制造高政治冲击,削弱传统大国的「不可侵犯」神话。
习近平此次访俄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尽管已迅速控局,但其象征意涵无疑在国际舞台投下长远阴影。对于所有仍抱持「高墙深院可保万全」幻想的国家领导人而言,这一日的莫斯科,或许是一面残酷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