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
程曦報導) 營養學家說,吃魚肉對健康好處很多。所以,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經常會出現魚。可沒想到,有中國網友近日曝光了「麻醉魚」的內幕,讓民衆望「魚」生畏。原來,為防止魚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和卸貨時受傷而影響賣相,商家用麻藥把魚麻醉了再運輸。
我們來看看網友發出的視頻,一大群活蹦亂跳的魚在水池裡等待裝車運輸,工人們往水池倒入多桶不明藥水,很快,水池裡的魚安靜下來,不再撲騰,有些甚至不動彈了。這時,工人很輕鬆地從水池裡把魚抓出來裝箱。
中國人用藥麻醉魚的全過程。(視頻)
另一個視頻更可怕,一輛運魚車的車廂裡,大草魚全部陷入假死狀態,工人們用漁網撈出來裝車。
中國大草魚被麻醉後運輸。(視頻)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於很多魚類生性好動,在卸貨和運輸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亂蹦亂跳而受傷,而魚一旦受傷不僅影響賣相,還會降低成活率,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在運輸中,商家會放「魚麻藥」,使魚在運輸過程中保持安靜。
而按照之前的方法,水產品在長途運輸中常通過加氧使得活魚鎮靜從而減少運輸中的傷亡損失,但是與直接倒入麻醉劑相比,這種加氧的方法成本高出不少。
那什麼是「魚麻藥」呢?在中國電商平台和電商網站的介紹中,「魚麻藥」有「魚安定」「漁夫寶」等不同名稱,有效成分為丁香酚,部分產品號稱「只需一滴,魚兒任你擺布」。

大陸電商平台和電商網站售賣的魚麻藥。(網絡圖片)

大陸電商平台和電商網站售賣的魚麻藥。(網絡圖片)
一位賣家介紹說,他們的「魚麻藥」大多供給大型運輸方或養魚基地,一立方水用大概20毫升,就起麻醉作用。水產從業者通常會在運輸過程中使用「魚麻藥」,讓魚暫時昏迷,待到達目的地後,魚醒過來還是鮮活的。
有商戶透露,麻醉藥有味道,會換水後再賣魚,這個藥對人體有沒有危害,他也不清楚。
有博主發布視頻稱,海鮮市場上的活魚,大部分都是打過麻藥的,大家有時買的魚吃起來有一股牙疼水的味道,那個就是麻醉藥了。
「麻醉魚」的內幕曝光後,許多中國網友感到無奈:「國人吃的東西裡,除了藥裡沒藥,其它都有藥。」
目前日本、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允許使用丁香油作為水產麻醉劑,但投放量通常要控制在10至100毫克/升之間。但美國有明確規定:「在運輸立即用於消費的食用成魚時,不得使用麻醉劑,以防止危害人體。」
大陸水產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使用該麻醉劑的商戶基本均為「憑經驗」隨意添加,並不清楚添加劑量標準與安全風險,「認為魚只要醒過來,體內麻醉劑的成分就消失了,所以不會有事。」
水產專家表示,對於麻醉活魚運輸,在中國,目前這方面沒有相關規定,存在著監管空白。不過不管是什麼麻醉劑都要適量,比如,多大水箱,多少條魚,添加多少麻醉劑,應該有一個標準。可現在,給活魚加麻醉劑的量都要憑商人的經驗和他們的良心,這一點很可怕。
除了使用麻醉劑,還有不少商販為了讓魚不死,保持鮮活,往水裡加孔雀石綠等工業殺菌劑。但這個孔雀石綠會致癌。
去年,台灣從中國進口的「凍大黃魚」,被檢出含有禁用於水產品的抗生素「恩氟奎林羧酸」,這種抗生素過量使用可能會影響腎功能。
「麻醉魚」的視頻曝光後,再度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我們「吃的東西除了藥裡沒藥,其他都有藥。」
實際上,除了「麻醉魚」,硼砂豬肉、打蠟蘋果、甲醛白菜、泡藥荔枝、……這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名詞,其實都是大陸市場上商販用來保鮮的絕密「武器」。
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互害型社會」,也叫「同歸於盡型社會」,是指食品安全領域,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終端,食品安全風險幾乎無處不在。一些無良者在生產有害食品,卻又被其他的不安全食品生產者所害。
比如賣「化學牛肉」的,很可能所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產商發了大財,舉杯慶祝,喝下的卻是工業酒精兌製的假酒;假酒公司的員工,為孩子買到的奶粉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在奶粉企業食堂裡,正在供給「化學牛肉」烹製的午餐……不信任與恐懼感瀰漫全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