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2000年初,世界普遍相信“中国奇迹”将改写全球经济格局,中国经济总量将赶超美国;但21世纪20年代中期,历史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逆转——不是中国在赶超美国,而是美国在大步甩开中国。 .在过去二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经历了一次历史级反转,如下图:
一、数据说话:从“追赶神话”到“重新拉开差距” 先看一组关键数据(IMF、世界银行估算),如下图:
可以清晰地看到: .2010年–2021年是“追赶的黄金十年”; .2021年之后,则进入“重新拉开的新阶段”。 换句话说,中国的追赶在2021年触顶,而美国的领先又开始扩大,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平均每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 若按现行趋势推算,如下图:
1.正常情况(趋势外推):203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跌至美国的一半。 2.加速分化(例如人民币贬值、科技增速差扩大):可能在2027–2028年,中国GDP就不到美国的一半。 3.中国向好(局部复苏):则2034年左右,中国GDP就不到美国的一半。 这意味著所有预测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迅速赶超美国的预言全部失败,中国出现了如前苏联一样的追赶轨迹。 二、反转的可能性:为什么“追赶期”结束? 1.美国重拾增长引擎:制度与创新的复活 许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复兴不是偶然。 过去五年,美国在三个方面重新激活了增长潜能: .科技革命:AI、大模型、晶元、清洁能源全面开花,带来生产率跃升; .制造回流:《晶元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本土制造链重组; .人口韧性:移民政策放宽、劳动参与率回升,使美国重新具备人口红利。 结果是: 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重新回到2%–3%,核心通胀得到控制,就业稳定。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重新找回了“制度自信”。 2.中国增长失速:结构性约束叠加 与此相对,中国经济则进入多重约束期: .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收缩、老龄化加速; .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挤出实体投资; .债务负担上升:地方债务、隐性融资拖累未来增长; .外资撤离与信心滑坡:全球供应链重组、投资转向东南亚与印度。 这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问题。 2021年以后,中国年均实际增长率下滑至4%左右,而名义增长受汇率影响更低。 这意味著——增长的“速度红利”已经消失,体制的“摩擦成本”正在显现。 3.全球资本投票:用脚决定信任 资本是最敏感的温度计。 近三年,外资对美投资增加,对华投资锐减;标普500创新高,而沪深指数、港股长期低迷。 国际基金经理们说得更直白: “美国每天吵闹,但制度可预期;中国看似稳定,却缺乏确定性。” 这不是情绪,而是制度信任的反映。信任和信心,才是比黄金更宝贵的增长最宝贵的资本。 4.文明增长:创新来自思想自由为代表的大环境 经济学家早就知道:创新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与文化问题。 哈耶克早在八十年前就指出: “一个社会能否持续繁荣,取决于知识能否自由流动。” 创新不是命令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是知识成为生产力的过程。 一个文明若不能容忍异见、保护创造、允许试错,再多投入也难以孕育持续创新。 也就是说,文明保障的自由才能带来持久繁荣,没有自由的增长与繁荣或将绚烂一时,却终将坠落、昙花一现! 三、“甩开”的后果:全球格局的微调 1.美国回归全球主导性增长 美元、科技、资本市场、大学体系全面领跑,美国经济重新成为“全球增长发动机”。 2.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高级阶段” 不是贫困,而是结构性停滞。 增长或许仍在统计数据上存在,但越来越依赖政策刺激而非市场创新。 3.新兴经济体分化加剧 印度、越南、印尼成为“去中国化”供应链的新赢家;全球资本开始“再分布”,亚洲内部重新洗牌。 四、从“赶超思维”到“文明增长思维” 真正值得反思的,或许不只是数字的变化,而是文明逻辑的变化。 过去四十年,中国模式靠“要素积累+政策动员”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本质是“抄作业+外力驱动的扩张”,缺乏思想市场、长期纠错与自由创新的机制。 而美国的增长虽然波动,却始终依赖制度自我修复与思想自由竞争。这正是“文明增长”的优势。 文明增长意味著: .让市场在制度规则内自由运转,主导资源配置; .让知识在思想市场中充分流动,知识就是生产力; .让权力被法律与信任共同约束,制度能保障自由。 没有这些,再多的投资与政策,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繁荣。 五、结语:看淡“谁赢谁输”,关键看谁能持久 历史的反转告诉我们: 增长的真正对手,不是他国,而是自己。 美国赢在自由的自愈力,中国要赢在理性的自觉性。 中美竞争的下半场,不在于谁制造更多钢铁、谁出口更多晶元,而在于——谁能构建自由与秩序兼容的文明机制。 这,才是“文明性增长”的终极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