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對斯大林審判已成趨勢 其後人接連敗訴(圖)

【人民報消息】據大紀元綜合報導,圍繞斯大林的官司近日層出不窮。斯大林的孫子朱加甚維利不停地控告俄羅斯媒體,但近來接連輸掉這些官司。法律界人士認為,俄國公民有權公開譴責和批判斯大林。一些俄羅斯新聞工作者認為,同斯大林後人打官司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斯大林已經死去,但是烏克蘭官員說,前蘇聯獨裁者斯大林將作為頭號被告在滅絕烏克蘭人的大饑荒一案中接受審判。接受審判的其他被告還包括了莫洛托夫、卡崗諾維奇等前蘇共領導人,但是俄羅斯對此拒絕取證合作。

斯大林孫子敗訴

根據美國之音26日的報導,前蘇聯獨裁者斯大林的孫子最近頻繁地控告俄羅斯新聞媒體。在每一場官司中,斯大林後人提出的訴訟理由完全一樣,那就是媒體的報導和評論誤導讀者和聽眾,侮辱了斯大林以及他後人的名聲。斯大林孫子在每起訴訟中提出的賠償數額均為1千萬盧布。

但迄今為止,他已經在兩場官司中敗訴。另一場同莫斯科迴聲廣播電臺的官司,法院將在明年1月29日開庭審理。

媒體人的願望

莫斯科迴聲廣播電臺主編韋涅季克托夫說,電臺方面將拿出大量證據資料,希望法院能據此判處斯大林確實是殺人罪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同斯大林的後人打官司意義深遠。

韋涅季克托夫說:「控告我們的斯大林的後人一方認為,斯大林沒有簽署任何有關處決12歲兒童的命令。控方對我們電臺主持人的那句『哪個雜種膽敢為斯大林說一句辯護的話』並不太在意,他們似乎對雜種這個詞不太感興趣。所以我們的立場是:第一拿出書面證明資料。第二,邀請證人來證明,在斯大林簽署有關命令後,當年確實處決過年齡超過12歲的兒童。如果法院認為我們電臺一方正確,那就意味著,不是政府內閣,也不是黨的代表大會,而是法院第一次宣判斯大林犯下了殺人罪行。」

新報:公民有權公開譴責斯大林

「新報」的律師科日烏羅夫說,「新報」幾個月前把斯大林稱作嗜血成性的食人惡魔,接下來「新報」說斯大林是罪犯。從法律上來講,俄國公民有權認為斯大林是這樣的人,因此「新報」能打贏兩場官司完全在意料之中。

科日烏羅夫說:「我們非常清楚,發表有關斯大林題材的任何文章都會引起某些人的仔細檢察和挑剔。所以每次文章在登載之前,我們報社的律師都會對有關文章中的一些提法仔細斟酌推敲。這兩場官司中涉及的問題是,在圍繞斯大林這位歷史人物的爭論中,人們有權對斯大林持這樣的看法,人們同樣有權把這樣的看法發表和表達出來。」

烏克蘭:證據確鑿 將以滅絕人類罪起訴

根據美國之音25日的報導,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納利瓦伊前科星期四對烏克蘭第5電視頻道表示,安全局現已完成了對烏克蘭大饑荒一案的調查取證工作,所有文件已移交烏克蘭檢察院。他說,1932年到1933年的大饑荒是針對烏克蘭人的民族滅絕行為。

他還表示,前蘇共獨裁者斯大林組織、策劃大饑荒,並親自參與了滅絕烏克蘭人的犯罪行為,因此斯大林將作為頭號被告在此案中接受審判。第一批將接受審判的其他被告還包括前蘇共領導人莫洛托夫和卡崗諾維奇,以及當時蘇共在烏克蘭的領導人科肖爾、丘巴爾和波斯特舍夫。

納利瓦伊前科星期四特別強調,烏克蘭將對斯大林等人的審判如同二戰結束後紐倫堡國際法庭審判德國納粹戰犯。他還透露,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大饑荒的證據資料包括了斯大林的親筆簽字和秘密命令等等,這些足以證明斯大林犯下的罪行。他說,他們收集的證據資料多達320冊,包括了大量的解密檔案。

烏克蘭一位歷史學家說:「如果研究蘇聯時期的烏克蘭歷史,就知道烏克蘭總共發生了三次大饑荒,再加上斯大林的大清洗、政治恐怖,幾乎每一個烏克蘭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過蘇共專制政權的迫害。」




日前,烏克蘭民眾以滅絕人類罪起訴前蘇聯獨裁者斯大林。圖為今年11月28日,一名烏克蘭牧師正對600名死難者進行祈禱。這些人是1945-1946年間,或被斯大林的秘密警察殺害,或死於逃荒。

東正教:俄歷史上最邪惡領導人

有影響力的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斯大林出生130周年之際表示,斯大林犯下的罪行不能因為二次大戰勝利而得到掩蓋。東正教會新聞發言人維基裡亞斯基說,俄羅斯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領導人像斯大林那樣對自己的人民犯下了這樣嚴重的罪行。

維基裡亞斯基說:「我僅想說斯大林領導下的克里姆林宮政策。斯大林的集體農莊政策造成饑荒,歷史學家認為,至少5百萬人餓死。當時最優秀的學者和科學家被斯大林指控為人民的敵人。軍事科學當時更被斯大林毀壞,這使當時蘇聯無法準備應對希特勒發動的戰爭。斯大林對宗教領域的破壞更是毀滅性的,至少20萬東正教神職人員被斯大林迫害致死。」

人權團體:徹底清除斯大林痕跡

一批俄羅斯人權人士發表聲明呼籲俄羅斯社會徹底清除斯大林的痕跡。莫斯科赫爾辛基俱樂部主席阿列克謝耶娃說,遭到斯大林迫害致死的人數幾乎相當於戰爭中的喪生人數。紀念碑人權組織說,應該像德國人對待希特勒那樣,從法律上對斯大林蘇共政權的犯罪行為做出結論。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12/27/51657b.html
 
文章二維碼: